社交媒体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和拓展社会关系、促进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社会资本等,但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也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如降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出现错失恐惧、孤独感、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等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者的低龄化,移动社交媒体在整个社交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偏好使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交流和沟通,导致青少年成为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易感人群。因此,揭示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产生机制及应对策略,成为全球性的研究议题。
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是从社交网络成瘾延伸而来的新概念,主要是指个体缺乏对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控制,长时间和高强度地使用社交媒体,导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以往研究多从人格特质(如情绪稳定性、自恋)、心理动机(如归属需求、社交需求)和消极情绪(如抑郁、焦虑)等个体层面角度探究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机制,而较少从生态系统视角揭示同伴和家庭的风险因素影响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发生机制。
补偿性网络使用理论指出,当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来自不同形式的同伴排斥(如拒绝、忽视)时,会出现不同的需求动机,进而过度使用能满足其需求动机的社交媒体平台,导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发生。多元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遭受排斥后,会产生社交回避动机和社交趋近动机,并且不同动机可能同时存在。我们对965名中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受同伴排斥严重的青少年更加沉迷于社交媒体使用,且同伴排斥会通过错失恐惧(趋近路径)和社交回避(回避路径)间接影响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这说明被排斥者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并非出于单一的回避社交情境或担忧错过社交机会,而是带着复杂的情感。
同伴排斥会导致青少年沉迷社交媒体使用,这种现象至少涉及两种动机。其一,同伴排斥会提升青少年的社交趋近型动机,致使他们担心错过重要社交信息或机会,从而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近期,有研究指出,个体的错失恐惧水平越高,就越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他人的最新动态,导致青少年出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经历同伴排斥的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如归属需求、关系需求等)受到威胁,促使他们更害怕与同伴失去联系、错过社交信息,这是导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增加的“趋近路径”。其二,被排斥的经历使个体感到痛苦和脆弱,因此为了摆脱痛苦和避免被进一步伤害,个体会选择在社交媒体中寻找其他可替代关系来回避与拒绝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浏览新闻或娱乐内容来回避社交情境。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应对同伴排斥,采取回避社交情境的“回避路径”也会加剧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
家庭是陪伴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微系统,不利的家庭环境会损害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如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等),加剧青少年通过使用社交媒体来满足“回避线下社交”和“寻求关系满足”的双重需要。研究发现,青少年在家庭微系统中往往会同时经历多重人际风险,如父母心理控制、亲子冲突、父母婚姻冲突等,且多重风险的累积效应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预测力度更强、更稳定。根据累积风险模型的观点,不同的风险因素往往是协同发生的,多重风险比单一风险更可能造成青少年出现问题性网络行为。
我们对2000多名12—13岁和16—17岁两个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了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发展轨迹的动态影响机制。第一,女生比男生出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风险更高;16—17岁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水平高于12—13岁青少年,但12—13岁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发展呈线性增长趋势,16—17岁青少年则呈下降趋势。第二,家庭累积风险可显著预测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初始水平,即家庭累积风险越高的青少年在发展初期便表现出更严重的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第三,家庭累积风险会通过逃避动机显著预测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率,说明多重家庭风险的叠加促使青少年更偏好选择社交媒体来逃避现实、寻求线上关系满足,这对于理解家庭累积风险如何影响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具有重要启示。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寻求降低人际风险的途径,将有助于预防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发生。
在家庭层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温暖的亲子关系,是筑牢青少年健康网络社交的第一道防线。首先,父母应与孩子加强沟通和交流,为孩子提供温暖与情感支持。其次,父母要做好榜样和监管工作,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活,及时疏导孩子的消极情绪,还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父母可以多组织亲子活动,增加家庭成员的积极互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减弱社交媒体平台的吸引力。
在学校层面,应创建和谐互助的学校氛围,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重视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可将合理使用网络纳入学生心理发展指导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讲座、设置心理课程等形式宣讲沉迷社交媒体的危害,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其次,融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能够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减少不利的人际风险和压力。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尊重和关心学生,并鼓励同学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学习互助小组、分享会等形式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在线下满足青少年的社交需求,从而削弱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最后,学校可培育青少年发展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如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和娱乐活动,满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充实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其享受线下社交带来的愉悦体验。
在社会层面,应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为青少年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保驾护航。首先,社会各界应重视网络文明建设,正确对待并合理使用社交媒体,通过社交平台弘扬正能量,共建清朗网络空间。其次,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防沉迷措施落实到位。管理部门应针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时间限制、实名注册、规范付费等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对未落实政策的企业依法严肃处理。最后,社区可为青少年提供适宜的活动场地,增强线下生活的吸引力,如在小区内增加适合青少年的健身设施,使青少年获得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的环境条件,进而有效降低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
(作者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