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近年来,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国内高校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数量的显著增加,以及相关学术研讨会的多次举办,反映了西语语言文学在学科学术上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与西班牙语世界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提供了有力的学术和人才支持。随着中国在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和友好往来成为当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因此,进一步深化西班牙语相关区域国别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吉林外国语大学于5月17日至19日举办了“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首届西班牙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研究论坛”。吉林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春梅,教育部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班牙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学院院长常福良,西班牙语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主任于漫分别致辞。此次盛会吸引了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瓦那大学、马德里自治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近百名学者参加研讨交流。
本次论坛共设有5个主题,涵盖了10场专题发言,主要关注西班牙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中西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中国的西班牙语教学、西语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西班牙语语言学等议题。与会者不仅包括知名学者专家,还有许多西语研究青年学术新秀,论坛聚焦于探讨西班牙语国家社会文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发展趋势。
首先,于漫发表了题为《AI技术赋能西班牙语的教与学》的主旨报告。如何将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以推动语言教学的理论创新,是值得每位外语教学从业者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于漫认为,未来的AI语言教学研究将为西班牙语教学提供新的启示。接着,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学院副院长李紫莹围绕当前备受关注的区域国别研究话题展开了讨论,她详细阐述了拉丁美洲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视角的选择和切入点。值得一提的是,李紫莹主编的首部《拉丁美洲区域国别研究入门》已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被列为“新世纪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科研副院长就以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案例,分析了西班牙出版社Alianza在2004年推出的西语译本Cuentos de Liao Zhai。该研究着重关注译本中的文化元素,提出了可能存在的翻译错误类型。此项研究填补了该译本在学术界的研究空白,并为翻译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参考经验。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教授曹羽菲从汉西对比的角度,研究了名词的分类与篇章中的再分类。她认为,独立于篇章之外的汉语和西班牙语名词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会再次进行分类,形成如“无指名词vs.有指名词”“非转类名词vs.转类名词”“非属性凸显名词vs.属性凸显名词”等对立关系。该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汉西名词的理解,并认识到语用规则在不同语境中的名词释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分论坛学术报告环节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西语国家华人华侨研究成为热门议题。吉林外国语大学李龙翔和袁铖翼共同作了题为《西班牙影视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分析》的报告,探讨了视觉艺术作品中的中国移民形象。吉林外国语大学董瑛博从西班牙移民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其变革对华人移民的影响(1985-2022)。新时代中国治国理政方略的海外传播也成为研究热点。武汉大学牛田禾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研究背景,探讨了政府对外宣传片中西班牙语字幕翻译的传播效果,以及如何影响西班牙语受众的感知和理解。广州新华学院符晓强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从独特角度研究了动物隐喻从汉语到西班牙语的翻译。吉林外国语大学于淼和孙昱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西文版第三卷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和改编中准确反映中文原文中的概念、术语和文化的微妙差异。
本次论坛既是全国高校西班牙语学界的盛会,也是一次聚焦“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主题的大型学术活动,为我国西班牙语专业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中外学术交流的角度,该会议秉承了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对于构建“中西—中拉学术共同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通过专题主旨报告和分论坛的学术讨论,该论坛为中外学者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中西合作、友好交流和文明互鉴,为今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合作打下了基础。
专家合照
作者:王晨晨,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梁国杰(通讯作者),大连大学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