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帆船贸易推动中拉文明交流

2024-05-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为维持对西属拉美和菲律宾的殖民统治,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自菲律宾宿务岛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大帆船贸易自开通到1815年结束,前后维持了两个半世纪。西班牙王室独家垄断了大帆船贸易,以防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商品在拉美市场上排挤西班牙商品,避免大量银圆流入中国。因此,大帆船贸易在本质上是为维护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和殖民利益服务的。然而,在大帆船贸易运行期间,中国和西属拉美两地人民利用其提供的便利,积极进行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推动了中拉文明交流。
  第一,大帆船贸易的兴起。1565年4月,西班牙人黎牙实比率领舰队入侵宿务岛,建立了西班牙在菲律宾群岛的第一块殖民地。同年6月,他派遣“圣·巴布洛”号大帆船运载香料,从宿务岛启航前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从而开辟了亚洲到美洲的跨太平洋贸易航线。
  1571年,黎牙实比舰队攻占马尼拉之后,开始将此地作为菲律宾殖民地的行政首府和唯一通商贸易中心,跨太平洋贸易的出发地随之由宿务岛变成了马尼拉。马尼拉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天然良港。同时,马尼拉附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以为建造大帆船提供源源不断的木料。这些帆船在马尼拉造好后,立刻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大帆船贸易的运行。
  随着大帆船贸易的出发地固定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也随之固定。每年6月,大帆船乘西南季风自马尼拉南部的甲米地启航北上,至北纬45°—42°水域,顺北太平洋上的“黑潮”东行,抵达阿卡普尔科港,行程万余海里,历时约6个月。回程顺洋流直航,仅需3个月。去程把中国、日本、印度、波斯等亚洲国家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棉布、象牙、地毯等商品以及菲律宾的织绣、珍珠、木雕等,从马尼拉运送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分销于墨西哥及西属拉美各地,并转销西班牙本土。回程主要运载西班牙银圆、铜、可可等。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都因大帆船贸易而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当时的商贸中心。
  第二,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大帆船贸易实际上以对华贸易为基础。由于马尼拉大帆船装载的货物90%以上都是以丝和丝织品为主的中国货,因而人们又称之为“丝绸之船”。大帆船贸易开通之际,恰逢中国“隆庆开关”,大批中国商人走出国门,马尼拉逐渐成为主要目的地之一。从福建漳州月港至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满载丝绸、瓷器和其他日用品,1588年达46艘,1609—1612年平均每年为37.2艘。从16世纪后期到1644年,按照合法途径前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有近千艘,如果加上走私等其他商船,实际数量更多。到17世纪初,马尼拉海关每年对中国货物征收的进口税,占该港进口税总额的80%左右,最高年份(1641—1642)竟达92.06%。由此可见,中国货物在西属菲律宾的对外贸易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
  当大帆船从墨西哥返航时,由于当地殖民者制造不出任何能够为中国人民所欢迎的商品,唯一平衡贸易的办法就是用美洲的白银填补贸易逆差。德裔美国学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认为,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可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优势,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而外国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据估计,1565—1820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白银4亿比索,其中绝大部分流入中国。这样,中国经马尼拉和墨西哥之间形成的贸易关系,其实质就是以墨西哥白银交换中国丝绸的关系。16世纪从中国前往美洲的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这是一种资本巨大的远程贸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第三,中华文明经由大帆船贸易传入拉美。大帆船贸易开通以来,西班牙殖民当局实行严格的贸易垄断制度,对大帆船的船数、吨位、货物运载量和贸易总值等均加以限制,以防中国等亚洲国家价廉物美的商品在拉美市场上排挤西班牙商品,并从中榨取了高额的垄断利润。据测算,西班牙殖民者通过让中国商船将中国货品运到马尼拉,再把中国商品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商品用马尼拉大帆船转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从中可以攫取高达600%—800%的巨额利润。
  就中华文明对拉美的影响而言,首先,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以及茶树、柑橘、樱桃等农作物经由大帆船贸易传入拉美,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趣、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随着“洛可可”艺术的盛行,拉美殖民地上层社会一味追求东方色调与情趣,来自中国的壁纸、屏风、漆柜、硬木家具、山水字画、台布、窗帘、伞、扇等大受欢迎。女士以穿中国丝绸为时尚,墨西哥还出现了“中式连衣裙”之类的新式服饰。来自中国的饮茶习惯也颇为风行。其次,大量中国生丝和瓷器输入拉美,促进了墨西哥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1637年,墨西哥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丝织场拥有14000名工人。18世纪末,仅普埃布洛一地,就有46家制瓷场,成为拉美制瓷业中心。最后,不少华人随马尼拉大帆船来到西属拉美,并在当地定居,从事工匠、医生等职业,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西班牙统治美洲的中心地带秘鲁、墨西哥等地,16世纪末就出现了华人聚居的社区,吃中餐、放烟火等习俗随之融入当地人民生活之中。
  第四,拉美文明经由大帆船贸易影响中国。就拉美文明对中国的影响而言,首先,大量美洲白银经由大帆船贸易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清时期白银的货币化。1565—1815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当局每年都派遣1—4艘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达到100万—400万比索,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到18世纪,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350万两以上。中国白银存量的大量增加为万历时期张居正顺利推进财政体系改革创造了条件,其中白银货币化已占41%。中国通过马尼拉从墨西哥进口的鹰洋重七钱二分,与中国自制的银圆并行流通,成为法定的本位币。后世使用成块银圆的做法,也来自这一时期输入的西班牙银圆式样。其次,大量中国商品经由大帆船贸易出口到西属拉美等地,刺激了明清时期中国国内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一方面,由于中国对西属拉美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从而刺激了这些地区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漳州和厦门等海港城市的兴起。另一方面,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最后,西属美洲的一些农作物,如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向日葵、花生等,经由马尼拉大帆船传入中国。特别是甘薯、玉米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以稻、稷、麦、菽传统作物为主的种植业格局,促进了粮食大幅增产和人口大量增长。辣椒、菠萝等原产美洲作物的传入,也使得中国人的饮食选择更加丰富。
  (作者系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周学军(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