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逻辑及实践

2024-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2023年,“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系列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为新形势下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建设一流新型教育主流媒体提供了遵循。

  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

  媒介逻辑下,校园政治传播体系需要不断调适。新媒体打破原来封闭的、科层制的、线下渠道为主的校园政治传播体系,校园政治引领力出现弱化的风险。高校是青年人最多、思想最活跃、网络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地方,也是多种思潮的汇集地,一旦矛盾和冲突得不到适时回应和解决,很可能以群体性事件、重大网络舆情的形式爆发,引发校园负面舆情的蔓延。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和学生群体的媒体诉求,倒逼校园媒体必须进行传播体系调适。2019年以来,教育部启动开展教育系统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教育全媒体传播矩阵初步形成。一些高校媒体精心制作推出的融媒体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例如,武汉大学赏樱季系列融媒体作品,一经发布便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对校园传播的传统印象。事实上,高校融媒体建设不是单纯的媒体转型问题,而是兼具媒体和政治双重属性的跨界问题。历经开设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不断尝试,在教育部教育媒体融合战略指导下,校园媒体逐步走出传统传播结构。因此,如何成为具有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校园主流媒体,逐步推进校园政治传播“媒介化”,改变其在网络舆论场中引领力弱和“失语”的局面,是当前高校媒体发展必须面对的时代新课题。

  高校治理体系与校园融媒体发展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要求。作为高校对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回应,融媒体成为校园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媒体融合进入政策议程,从一开始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融媒体建设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现有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传统的刚性、灌输式治理惯习与人人皆有麦克风的现状尚不相契合,往往难以适应网络舆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动态性特征。这就要求须更加重视高校治理能力变革,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并借助融媒体战略深化主流校园媒体治理实践,通过统筹线上和线下来实现网络场域与现实场域的协同治理,“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激发校园融媒体发展活力

  基于当前校园媒体现状,校园融媒体要应对新媒体挑战,首要的就是回归媒体本位,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立足互联网思维,将媒体融合思维渗透到媒体边界、内容生产以及传播形式等多维层面,以专业能力获得受众认同,成为师生“自己的媒体”。

  打破封闭边界,加入社会新闻生产。校园融媒体要打破封闭边界,加入到社会化新闻生产中,主动结合具有公共性的社会热点,生产和传播高质量内容。同时,要积极适应传播技术的变迁,利用短视频、微直播、人工智能等,提升传播的广度、深度及效度。

  强调多元主体,聚焦普通师生声音。校园融媒体内容依然应由学校党委管理与指导,但要更注重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普通师生、校友、专家等可受邀成为传播者,同时要注重把镜头对准师生,聚焦普通师生关心的“民生政治”,在接地气的报道中实现引导的预期和目标。

  注重交流互动,获得师生信任。“多媒体在本质上是互动的媒体。”校园融媒体要以“真实、客观”的态度直面校园、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成为相关话题的沟通者与引导者。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快闪、话题、抽奖等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受众通过切身参与感受官方的开放性与回应性,增进对校园融媒体的理解和信任。

  校园融媒体治理体系实践

  积极发展融媒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新时代,学校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战略、落实思政课建设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校园融媒体不可或缺。学校的教育引导以“媒体+”的方式介入校园,以信息发布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发挥校园治理效能。

  形成制度性回应体系,助力网络舆论治理。融媒体承担起高校作为重要政治信息首发平台的角色,快速、权威发布官方声音遏制舆论场中的谣言传播,逐渐形成制度性回应社会关切体系,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场的话语权,助力网络舆论治理。

  提供一键式沟通渠道,创造全新治理场域。一方面,校园融媒体机构要建立畅通校园内外的利益诉求表达反馈机制,主动梳理、对接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政策和公共事务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另一方面,融媒体作为校园治理的“雷达”系统,为师生、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便捷的反馈渠道,寻求师生对关键问题的理解,推动官方回应和问题解决。

  承担治理媒介化载体,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校园融媒体是国家治理媒介化的基层载体,一方面,校园融媒体为校内师生提供专业服务,如武汉大学官微自定义菜单中的“掌上查询”,可一键查询到学生的借书情况、课表、成绩单、校园卡信息等。师生在融媒体提供的生活便利中,能够感受到学校为师生办实事的关怀和温暖。另一方面,校园融媒体应在传播工作中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服务,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推进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校园融媒体建设不仅涉及媒体内容、表达方式、运营理念等方面的创新问题,更关涉高校政治传播在遭遇媒介逻辑嵌入后陷入“失灵”的跨界融合问题。理解和把握互联网语境下校园融媒体建设的深层逻辑,对于壮大高校场域的主流舆论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关键词:校园媒体;融合发展;逻辑;实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