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

2024-05-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通讯员 宋强)5月11日,东北师范大学文科青年学者学术联合会、社会科学处、图书馆联合主办的“AIGC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二楼智慧学习空间举行。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规划交流科科长宋强主持论坛。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相关学科的10余位青年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讨论交流。与会青年学者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坚守研究初心,合理恰当运用AIGC,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助力。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规划交流科科长宋强主持论坛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AIGC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会上,学者研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挑战。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魏冶认为,通过AIGC的赋能,社会科学研究能够跨越学科界限,融合多元理论和方法,加速知识创新,从而显著提升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新智慧。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唐烨伟认为,AIGC技术在知识量、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具有强势能力。在教学主体方面,它带来人机协同教学和师资强化的期待,高阶通识能力、跨学科复合能力的重要性被巩固,并辅以AIGC技术素养要求;在学习主体方面,引发近乎科幻但并不遥远的哲学思辨:教育人类还是训练大模型,二者可能存在着广义上教育资源的竞争。

与会青年学者发言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陆婧认为,AIGC的兴起依托于大语言模型、统计计算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不仅加速了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也彻底改革了教育评价体系,并推动了个性化学习与教学方式,突显了培养跨领域人才的重要性。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杨鑫认为,目前AIGC生成的内容还存在理解偏差、逻辑漏洞及安全性问题,需要人类调用高阶智能来进行审核、评估和筛选。为了有效完成真实世界中的研究性、创造性任务,人们对AIGC的引领、驾驭和宏观规划等能力则尤为重要。

  注重提升人工智能素养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谢笑春认为,人工智能的兴起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其结果的利与弊完全取决于使用者,因此,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是当代青年科学、正确利用人工智能的必然要求。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逯畅认为,谈及AIGC的优势和限制,虽然其低可解释性不利于揭示复杂现象背后的机制和规律,甚至会带来信任危机。但是科研工作者应当在保持自我判断的前提下善用功能强大的神兵利器,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君上青云。

与会青年学者发言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刘静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了伦理风险,在哲学层面上提出了新的存在论问题。技术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命运,我们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人的自由本性,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党伟认为,我们需要反思AIGC在文化立场、价值取向、个性风格、意义建构和具身体验等方面的局限。机器越发达,人文学者的职责越凸显:探索如何让“人回归人”,如何重建自我、重构意义并重塑主体间的互动。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师陈荑馨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信息与隐私泄漏、算法偏见与歧视、主体价值丧失等方面的伦理风险,须在对技术逻辑进行哲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对新兴技术的风险评估与伦理治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习与学科支持中心对AIGC相关工具的构成及利用方式进行了说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静鹏认为,AIGC更应该是辅助工具,协助学者发现真正需求,并帮助其形成观点和决策。同时,AIGC带来便捷性的背后潜藏着信息泄露的风险,建议在本地部署大型语言模型,自主管理关键数据,实现机构及学科小模型。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谢亚南发言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谢亚南认为,AIGC工具一方面为社科研究拓展了思路,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如何“驾驭”工具。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思维发展为保证,提升沟通力,更好地引导AIGC工具提供高质量的反馈。使用中应把握好知识产权、数据安全、伦理偏见的边界。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吴昌洪认为,社科领域应基于深入了解AI技术原理及应用的底层逻辑,在理论探究方面注重AI伦理和使用道德标准的制定,善于利用AIGC工具提升科研生产力。这些与青年学者自主学习,积极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与会青年学者发言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据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文科青年学者学术联合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组织青年教师召开各类研讨会、培训会、报告会200余场,参与师生达10000余人次,覆盖了全校各学科青年科研骨干教师。通过交流和研究,一大批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思维敏锐的青年学者成长为学校各学科的学术骨干。

论坛现场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