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气泡”效应在给青年价值观培养过程赋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息窄化、信息闭环、同质激荡以及社群区隔等问题。针对“过滤气泡”效应对青年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可以从“四重维度”进行积极干预,引导青年群体塑造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价值引领维度:以主流价值观驱动算法。算法推荐技术作为信息分发的新范式,容易引发“过滤气泡”效应。在“过滤气泡”的影响下,有的青年容易出现忽略“价值性”而强调“趣味性”,放弃“思辨力”而追捧“舒适感”,轻视“有意义”而注重“有意思”的现象。纠正“过滤气泡”效应带来的价值偏向,就需要将主流价值观嵌入代码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首先,规避算法风险,在算法开发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加强对算法架构师的伦理道德教育,避免技术沦为传播不良社会思潮的工具。在技术研发过程中,要体现算法的社会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算法,以主流意识形态驾驭算法推荐全过程。同时,坚持科技向善,对于算法推荐中的不良价值诱导要及时剔除,为主流价值观传播构建有利的拟态环境。其次,净化算法推荐,在内容甄选中要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网络内容阵地管理,开展网络内容综合治理,杜绝给错误内容提供传播机会。同时,优化推送内容,着重增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重,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把关算法分发,在信息分发中要凸显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定性方法融入信息分发全过程,弥补定量推荐的缺陷,改变主流价值观在信息分发中不在场的状态。同时,通过语义分析和关键词识别,而非简单地以量化数据为依据对青年用户进行推送,引导青年主动“戳泡”。在算法中嵌入定性分析,实行定向筛选和信息归置,异质信息就可以穿透“过滤气泡”进入青年视听,从而破除信息窄化的问题。
算法规制维度:强化算法平台监管力度。“过滤气泡”使信息分发由传统的“千人一面”转为“千人千面”,这在精准对接青年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在侵蚀着青年对信息传受的主导性,破坏青年与主流观念之间的供需循环。规制算法、引导算法向善,就需要以硬性手段抑制算法自身缺陷,实现算法推荐的有序运行。一方面,坚持社会效益为主,防范资本操纵算法技术。算法是由人类操控的,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所谓“技术中立”的掩盖下,资本操控下的“过滤气泡”时刻对青年进行着逐利价值观的渗透。在全媒体时代,资本逐渐侵入技术之中。有的人往往罔顾社会责任、忽视价值属性,利用“过滤气泡”效应使部分青年迷失在信息舒适区,从而满足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或第三方监管平台的介入,引导算法技术突破狭隘的功利价值观,走上推送内容多样化、运作程序透明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完善法治规约,以法治约束促进算法推荐平台的良性发展。坚持以法治规约这只“看得见的手”引导算法推荐这只“看不见的手”向上向善。加强对媒介传播平台的监管力度,并逐步完善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鼓励算法平台常态化开展自查、自治,避免算法推荐技术“野蛮生长”,降低“过滤气泡”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同时,设置奖惩制度和问责机制,对于窃取用户个人隐私、过度收集用户数据、贩卖用户个人资料的媒介平台要予以问责。各平台也可以通过数据擦除、数据加密、平台权限限制等技术保护用户的“数字痕迹”,减少用户浏览记录的反复堆积,避免“过滤气泡”效应产生。
媒介规范维度:探索多样内容推送机制。“过滤气泡”为青年用户搭建了同质性的信息系统,强化了用户的固有认知,蚕食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鉴于此,就需要媒介平台优化算法架构,探索多样内容推荐机制,打破信息窄化、信息闭环等局限。一方面,媒介平台要遵循传播伦理,在价值引领中规范内容推送。智媒时代,传统信息传播权力逐渐分化到关键意见领袖,甚至是普通网络参与者身上,这逐渐弱化了传统“把关人”的作用。因此,规制“过滤气泡”、将青年的认知气泡“戳破”,媒介平台就必须履行好信息“把关人”的责任。这就要求在信息审核中,人工筛选和技术过滤相结合,弥补单一算法审核机制的缺陷,使青年用户能接收到多元、优质的信息。同时,还要增设人工编辑,并主动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优先向青年用户展示。最后,对权威信息进行流量扶持,积极扩大主流媒体的声音传播力。另一方面,媒介平台可以采取“非相似性”信息推送机制。通过反向信息推送帮助青年用户增加与其他类型信息相遇的“偶然性”,平衡“过滤气泡”效应带来的信息失衡问题。这种信息推送机制在结合青年用户偏好的基础上,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从未涉足的全新内容,同时也可以引起青年对个人偏向进行深刻反思。坚持维持用户个性化阅读习惯和引入外部多样化信息相统一,在满足青年用户信息舒适度的同时增加多元信息推送。这对于戳破“过滤气泡”,为青年用户提供一个多样性的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素养维度:加强青年算法素养教育。“过滤气泡”效应使得个性化、定制化推送成为可能,但也让有的青年陷入信息偏食的陷阱。针对目前有的青年受制于“过滤气泡”效应,主体性逐渐弱化的倾向,需要立足青年本身,培养青年算法素养。首先,主动认知“过滤气泡”,厘清算法运作机制。加强青年的算法素养并不是要让青年学会代码运算,而是使青年感知算法的存在,并增强抵御算法风险的能力。通过培养青年群体的算法素养,青年可以真实地了解“过滤气泡”效应的生成逻辑和潜在危害,从而能主动出击,克服不良的信息获取习惯,破除价值理性的迷思,避免被“过滤气泡”反噬。其次,提升主体自觉意识,优化网络浏览习惯。“过滤气泡”效应是基于协同过滤的方式推送用户可能需要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算法机制并不会甄别信息的真伪、质量。从这个层面上讲,青年群体自主获取信息时需要自律慎独,避免浏览一些劣质、虚假、庸俗的信息资讯,主动向推荐机制表达“不感兴趣”。同时,青年也可以主动转发高质量信息,积极涉足全新领域,打造优质信息生态圈。最后,增强理性思辨能力,养成对推荐结果的客观批判态度。“过滤气泡”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信息的多元性,使部分青年卷入肤浅、简单、同质的“气泡”中。青年作为互联网行为主体,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算法推荐的信息保持理性审慎、批判接受的态度,用辩证思维方式应对日渐代码化、数据化、编程化的网络信息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