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帕里泽在《过滤气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一文中提出了“过滤气泡”的概念。他认为媒介平台可以借助技术手段设置“过滤系统”,主动减少或屏蔽与用户意见相左的观点,为用户打造个性化世界。在这一信息筛选系统中,算法技术可以掌握青年用户偏好,推送相似信息并过滤异质信息,实现信息供给的精准化、定制化、同质化。“过滤气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青年解决信息超载的问题,但也容易让青年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迷失在算法所设计的同质化议题之中。长期沉浸于“过滤气泡”效应中,青年很容易从信息的主动“选择者”转变为被动“捡拾者”,这会对青年价值观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信息窄化:弱化价值判断能力。“过滤气泡”效应是推荐机制全景监视行为主体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基于青年在媒介平台的行为,算法技术会对青年的偏好特征进行精准“描写”,再由媒介平台在信息聚合池中遴选符合青年喜好的信息进行推送。这种技术监控下的分发机制使得青年长期接收到同语境、同类型、同主题的“定制信息”,从而引发信息窄化、信息“偏食”,青年价值判断能力弱化等问题。一方面,“过滤气泡”效应依据协同过滤算法对青年进行同质化推送,长期接收单一类型信息容易固化青年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模式,使一些青年表现出排斥异己的倾向,甚至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高度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常将多元的、有价值的信息隔离在气泡之外,这就窄化了青年获取信息的途径,使他们更加关注自己想要了解的小众领域,而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度则越来越弱。久而久之,一些青年的价值判断能力逐渐被“过滤气泡”弱化,有的青年甚至沉浸在单一思维的信息世界中难以自拔,就像井底之蛙一样只能看见自己的一方天空。另一方面,接收“过滤气泡”推送信息的过程,也是被“过滤气泡”影响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部分青年的理性思考能力。过分关注“过滤气泡”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容易忽视“气泡”外的其他内容。“过滤气泡”以这种信息迎合的方式不断消磨青年主动探求外部世界的兴趣,侵占青年的关注度。同时,为了维持心理舒适度,有的青年也会主动接收“过滤气泡”推荐的信息,这就会使青年陷入盲目认同和心理满足的主体性困境,不知不觉地窄化自己的信息视野,形成价值偏见。因此,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一些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浏览信息的广度逐渐收窄,进而会带来价值判断能力弱化等潜在问题。
信息闭环:价值认同固化。“过滤气泡”以个体兴趣为中心,为青年用户打造“舒适”的信息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将青年用户封闭在信息“孤岛”之中,引起信息闭环、价值认同固化等问题。一方面,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过滤气泡”会对外部的异质信息进行屏蔽,阻挡不同信息群体之间的价值交流。算法的底层架构在充分“了解”青年用户的行为偏好后,便会触发精准推荐机制,引发信息闭环。“过滤气泡”一旦形成便具有屏障效应,这就如同在气泡外筑起“隔离墙”,阻断了内外部之间的信息传递。在这堵“隔离墙”里,青年“不断接受相同观点的机械重复,却缺乏对相异看法的有效触碰”,这就容易导致一些青年在获取资讯的过程中形成信息闭环。“过滤气泡”内的信息在这一闭环中的传播具有明显的价值认同优势,而对“气泡”外的信息则带有显著的偏见和批判色彩。另一方面,“过滤气泡”中的青年会频繁接触固定类型的信息,容易产生单因接触效应,进一步固化青年的价值认同。在单一信息的熏染下,有的青年陷入“被喂食”而不是“去捕食”信息的怪圈,当他们习惯于依赖“过滤气泡”被动接收信息时,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会令一些青年对主动思考产生倦怠,从而更容易接受与自己价值立场相似或一致的信息。这看似没有问题,实则危险至极:处在“拔节育穗期”的青年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蛊惑,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而“过滤气泡”效应会将这种价值观念不断放大并固化。当青年逐渐养成习得性无助时,便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同质激荡:更易陷入心理盲从怪圈。选择性接触理论认为,受众在接触信息时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过滤气泡”效应洞察青年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进一步满足了青年的选择性接触心理,但也容易使青年自缚于兴趣“气泡”之中。具有共同偏好的青年逐渐联系起来,形成群体间异质、群体内同质的“兴趣共同体”,在与群体的互动中,青年个体逐渐因为归属感而获得心理慰藉和情感满足,从而强化对群体所推崇价值观念的认同。在“回音室”的作用下,这种情感认同反复传递并放大强化,容易引发群体成员价值观念的极化。当个体融入群体,个体思想容易受到群体暗示和群体传染,特别是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一些青年群体而言,更容易陷入心理盲从的怪圈。在群体内部,诸如话语、动作、情感等无意识因素都会对青年产生暗示作用,青年也会调整自身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以适应群体要求。同时,在协同过滤的作用下,群体内部循环交叉、相互感染、反复激荡的信息也容易对青年产生情绪诱导、放大个体偏见的作用。这种单向循环式的信息传播会使社群内青年的思维逐渐板结、固化,甚至对外部信息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偏移。“过滤气泡”效应实现了从信息过滤到“情感过滤”,易使身处“气泡”的青年裹挟在群体舆论中,盲目跟随群体意见,这对青年价值观的培养将产生不利影响。
社群区隔:导致价值认同的碎片化。基于对“亲近相知”的信任,拥有类似偏好的青年会形成相对封闭、孤立的传播社群。这些社群实质上体现的是同质信息的聚合,青年群体在价值认同上有可能出现碎片化。这会导致网络分裂为各怀利益心机的众多群类,且这些小团体都有不同的共识,相互之间难以沟通。在这种网络碎片化的趋势中,“过滤气泡”效应强化了受众固有的群体意识和自我确认性偏见心理,拥有相似利益诉求的青年群体会推动“再中心化”的趋势,逐渐凝聚出内部的“意见中心”。这将加重不同社群之间价值交流的难度,甚至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不同社群的外缘被厚厚的“过滤气泡”包裹,一些处在社群之中的青年常常带着偏见审视外界。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社群之间的孤立、隔绝成为常态,即使出现暂时、偶然的接触,也常因为对彼此价值观的不理解、不认同而出现心理隔阂。同时,青年乐于彰显个性的特质也决定了群际信息表达的泛滥化会进一步加剧问题。因此,在“过滤气泡”屏障效应的作用下,一些青年往往有意无意沉迷于信息舒适圈,越发无法理解其他社群的运行逻辑,造成认知壁垒。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