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道德观、价值观、生活观、政治观等观念的重要体现,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其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这些由习近平总书记凝练总结的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涵,是我们祖先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华儿女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源头活水,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世界多元文明共存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贯的处世之道: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处世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应付世情、与世人相处交往的态度和方法。在这个方面,中华文明素来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倡导以和为贵、邻里和睦,以义当先、互利共赢,以信为准、贵信重义,求同存异、包容互鉴,是一种内敛、防御的文明,彰显着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特性。“中华民族历来秉持‘亲仁善邻’的理念”,是中国人自古就推崇的和合思想。正所谓“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协和万邦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是中国人自古就推崇的和平思想。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在中国代代相传,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企求的都是稳定与和平,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的世界观是什么?追求民族统一的“大一统”观念,注重协和万邦、兼济天下和强调亲仁善邻、世界大同的和平发展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强调平等尊重、睦邻友好,天下为公、和合共生,是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也是今日中国一贯的处世之道。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新时代,镌刻在华夏文明基因里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提倡协调各方,发挥各自优势,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蕴含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之中。新征程上,只要我们继续秉承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坚定中国承诺,坚实中国行动,就一定能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鲜明的价值取向: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价值取向是指社会或群体、个人在自身的多种具体价值取向中,将其中某种取向确定为主导的追求方向的过程。从总体上讲,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拥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就是一种以民本政治观念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提出“敬德保民”“重民轻神”“恤民为德”“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所谓“民,国之基也”“民者,天下之本”“民事不可缓也”。中华文明的这种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之中,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归旨,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起着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惠民利民,即施恩惠于民,使人民得到实惠,让最大多数的人有最大的幸福。古语有云,“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处厉民之时而为惠民之政,非仁者不能也”“功,利民也”“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安民富民,即安定人民,使人民生活富足。古语有云,“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民富则安,贫则危”。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历朝历代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巩固统治秩序明确而深刻的认识,是古代中国政治实践中的民主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情牵人民、心系群众,始终将人民观作为建党和执政的根本宗旨,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贯穿于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至上作为根本政治立场,牢固树立群众意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办了许多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解决了许多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改革措施落地开花,老百姓收获满满的幸福感。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我们只要一如既往地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把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鲜明价值取向贯穿到实践中去,落实落靠,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就一定能将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永恒的精神气质: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精神气质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上体现出来的总体风貌和给外界的整体感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气质一直涵养着中华文明,凸显着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特性。早在中国先秦时期传统典籍《易经》中,就蕴藏着宇宙万物均处于永恒变化之中,人们应该遵循规律、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观点。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革故鼎新,就是革除旧的,创立新的。正所谓“日新之谓大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与时俱进是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正所谓“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自强不息的精神本身也蕴含着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离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就会失去内生动力和前提条件,创新就会陷入被动,中华民族就会缺失精气神。回顾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人民始终以伟大奋斗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创造了卓然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同时,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也在创新引领世界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革故鼎新的勇气、与时俱进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定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民族复兴重任,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定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再结硕果。
内在的生存理念: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生存理念是关于如何生存的一种总的观念和根本理论,是为生活提供指导和规范的形上追求,也是一种生活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自身所固有的、蕴含质朴睿智的自然观,倡导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精髓之中世代传承的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表达着人类共通的情感世界。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道法自然就是指天、地、人法自然,即世界万物都顺其自然。“道法自然”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很多传统的价值观念都是取法天地、道法自然的,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包括天地在内的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个发展历程,强调天人协调,即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的和合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朴理念,主张自然运行要遵循其规律,人应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顺应自然,是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并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都进行了持之以恒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经验。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人与自然看作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结合。新征程上,我们只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秉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将新发展理念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定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20BKS19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佳木斯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