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4-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明薪火相传,思想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明确要求,这为青年学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要坚持不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文化的思想引领功能来培根铸魂,实现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融会贯通。高校要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命脉,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提升师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思政工作活起来、动起来、新起来。

  以“大思政课”为引领,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将高校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用好“大思政课”,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从延绵不断的中华民族文明中汲取营养和凝聚智慧,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高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就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不断领悟初心使命,不断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和阐释,着力打造研究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铸魂育人工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用文化培根固本、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育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和开拓创新的进取能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用好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通过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主题教育成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相结合。当代青年学生在“大思政课”潜移默化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中充分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力量,在课堂上获得文化知识,在实践中夯实文化底蕴,在思想上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文化自信”为基石,强化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网络新媒体的应运而生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青年学生要深入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好“魂脉”与“根脉”,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积淀而蕴含的思想精华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能为高校思政育人工程提供重要智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文化“软实力”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硬支撑”。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福建农林大学通过开展福文化、朱子文化、侯官文化、耕读教育、民族文化节等活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氛围,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人文精神浸润学生精神底色,提升农林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当代青年学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心,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内化于心,自觉肩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做先行者、做示范人。

  以“两个结合”为抓手,激活青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结合”是中华民族一贯提倡的思维方法和政治智慧。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让我们在思想解放中,在思维创新中,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历史感,习近平文化思想给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感。高校应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抓好“五史”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全面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耳入心。青年学生要深刻认识到,正是在“两个结合”的伟大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血脉连续性才得以体现,使连绵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拥有了一以贯之的主体性。以福建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福建这片革命热土孕育了鲜亮的红色文化、绚丽的革命历史、光辉的革命思想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承载着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直戳虚无主义、利益至上、泛娱乐化等错误历史观的要害,具有重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教育价值。搭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积极推进红色产业进教育、红色文化进校园,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诠释红色文化,吸引青年学生积极参加传统文化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内在创造力。凭借红色历史引发广大师生的精神共鸣,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展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鼓励学生勇担文化传承使命。

  高校要深刻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丰富内涵,以新的文化使命培养青年学生引领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扎实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充分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学生,身体力行践行文化使命,把文化自信融入青年学生的精神气质和高尚的文化品质中,引导青年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自觉拥护者。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工作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