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梁,男,中共党员,哲学博士,2023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室主任、《生态文明研究》执行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著作5部,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红旗文稿》等党报党刊以及《管理世界》《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自然辩证法研究》《党的文献》等顶级、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
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您当时选择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考虑是什么?
我投身生态文明专门研究相对较早。之前曾任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在中心成立初期,接触到对我整个学术生涯有重要启蒙意义的几位老师,其中就包括我院世经政所徐更生研究员和哲学所余谋昌研究员。两位老前辈都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对生态文明学术研究事业做出过开拓性贡献。老前辈、老先生们对尚不到而立之年的一名青年学者悉心呵护、耐心指点,使我内心很早就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产生了情结,有了感情。2010年,我同余先生共同完成并出版了《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一书。后来我选择了中国哲学(中华传统生态哲学)作为博士期间的主攻专业,此后又到我院生态所做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
破格晋升职称给您带来了哪些变化?您的同事、学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反馈如何?请简要评价一下职称破格政策。
我作为相对较晚进入我院的中青年学者,能够破格晋升研究员,既使我感受到院党组对青年人才成长的关心关怀,也激励和鼓舞我更加兢兢业业、练好内功,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努力做一名好学者。我的同事们对我破格晋升职称表示了祝贺,对破格政策也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其有助于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关键是人才。院党组和高翔院长紧紧围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一核心主题,从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多维度职称破格指标体系,加大职称破格力度,推动青年学者更好更快成长,导向意义十分明显。我以为,这一制度机制必将不断激励和鼓舞我院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以“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奋斗者精神,把学术、学问做得更好。
在相关学术领域,您主要聚焦哪些问题开展了研究,作出了哪些创新性成果,取得了哪些学术成绩或奖项称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研究、学理阐释、大众传播和国际传播,是我入院以来最重点、最核心的研究方向。总体来看,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理阐释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理学”的研究。按照抽象和具体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思想渊源、核心要义、科学体系、理论贡献、实践价值、世界意义等问题。二是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史学”的研究。按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及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贡献。三是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学”的研究。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集中阐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我也先后获得院优秀对策信息一等奖两次,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一次。
与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您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平台有何特别之处?在您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学术平台、发展机会、政策激励、软硬件保障等方面,为您提供了哪些支持和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可以出大学问家、产生大思想家、形成重要学派的全国性大平台。在学术事业成长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院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近期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院何以能引领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派。实质上,我院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研究氛围,为那些真做学问、做真学问的大学者提供了良好的治学环境。
此外,我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为每位学者提供的学术平台和发展机会是巨大的。我刚入院工作时,就被安排负责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的工作。2021年5月,我院率先成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我以秘书长一职负责该中心的常态性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和对外合作交流。2022年初,我又负责期刊编辑部工作。理论部主任、秘书长、编辑部主任这样的多重身份、多岗位工作经历,提高了我着眼大局、服务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能力,提升了我的宏观、系统、辩证思维及全球视野,也培养了我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下一步,您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计划是什么?关于如何在长期跟踪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持续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研究、学理阐释、国际传播,既是我的岗位职责,也是我长期跟踪学习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强烈而浓厚的学术愿望。下一步,我将以我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室为平台,坚持讲政治和讲学术相统一,更加自觉、全面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阐释工程迈上新台阶,为努力推动构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努力跟进新质生产力、数字生态文明新领域、新赛道,开辟生态文明学科发展新增长点。
关于在长期跟踪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持续推进科研创新,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要有对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实践的高度敏感性,对现实问题的持续关注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脱离群众、脱离现实。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一群体恰恰因为拥有相对完善的知识储备体系,就更加容易发生从书本到书本、以概念阐释概念的文本主义错误。因此,要着力提升自己以全局眼光、思维和视野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对现实状况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您认为青年学者应该如何做好学术研究?对于其他拟申报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个人认为,做学问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甚至是一场修行,需要毅力,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更需要一种情怀。只有情怀、信仰和操守,才能够最大可能地抵御住物质世界的纷繁干扰,能够安下心来,把板凳坐热。如果要提一点建议的话,我认为,学术研究特别是像生态文明研究这样的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向往和追求的显学,更要注重立足我国的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现实性思考。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提升理论掌控力相结合、复合型和专业型素养相结合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学术成果能够立得住,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具有穿透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黄承梁主要代表作
1.《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必然》(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年第4期。
2.《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构建》(论文),《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
3.《党的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历程及其人民观》(论文),《管理世界》,2022年第5期。
4.《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品格》(论文),《哲学研究》,2022年第4期。
5.《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论文),《求是》,2018年第13期。
6.《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思想武器》(理论文章),《人民日报(理论版)》,2018年4月24日。
7.《生态文明体系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
8.《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概论》(专著),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
9.《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专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