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晋升职称人员系列访谈之九

秉持“国之大者”情怀 探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新思路

2024-04-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曹婧,女,1995年6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经济学博士,2023年6月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方债务风险、地方政府投融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等顶级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曾获第十一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2023)、第七届“邓子基财经学术论文奖”(2021)、第二十一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2020)等奖项。

  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您当时选择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考虑是什么?

  我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系,主要从事地方债务风险、地方政府投融资研究。2021年9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工作,2023年6月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我院一直是广大青年学者心向往之的学术殿堂。怀揣着对社科殿堂和国家智库的憧憬,期盼将所学所思更好地服务于政策实践,我有幸加入我院金融所,继续学术探索之旅。

  破格晋升职称给您带来了哪些变化?您的同事、学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反馈如何?请简要评价一下职称破格政策。

  得益于我院破格晋升职称制度的改革红利,我有幸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此次职称制度改革主要有三大新变化:一是从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学术奖励、主持课题、决策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评价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引导青年学者全面均衡发展。二是研究成果更重质量而非数量,合理设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成果之间的折算关系,激励青年学者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三是允许高校应届博士毕业生使用博士期间发表的高质量成果参评副高职称,基于长周期视角遴选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改革后的职称制度构建了一个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获得了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者的研究热情和创新动力。

  在相关学术领域,您主要聚焦哪些问题开展了研究,作出了哪些创新性成果,取得了哪些学术成绩或奖项称号?

  我在博士期间主要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视角理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来院后与金融所各位前辈和同仁的探讨令我深受启发,开始兼顾财政与金融的视角思考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例如纠正金融体系对政府隐性担保和财政兜底的体制性偏好。此外,金融所实施“青年科研支持计划”,引导青年学者加强金融学前沿跟踪。我持续保持对宏观金融和债务周期理论的关注,努力从宏观站位更好地把握债务风险演变的周期性规律。财政金融不分家,从专注财政到研究金融让我的综合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我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和经济效应为研究主线,已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等顶级和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十篇,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曾获第十一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第七届“邓子基财经学术论文奖”、第二十一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等奖项。

  与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您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平台有何特别之处?在您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学术平台、发展机会、政策激励、软硬件保障等方面,为您提供了哪些支持和帮助?

  尽管入职时间不长,但我已深切体会到在我院做学问的三大特色。第一,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双轮驱动。我院不仅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也是为党中央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这意味着我院的青年学者必须坚持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并重,努力打通二者之间的壁垒。在领导前辈的经验分享和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平衡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的诀窍。一是善于从学术研究中提炼对策信息报告,为对策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根基和学理支撑;二是学会将时效性较高的对策信息报告拓展为学术论文,对其进行更具学理性、思辨性的长期跟踪研究;三是调查研究是我院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第二,重视跨领域研究和跨学科对话。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逐渐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我院具有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走在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研究的前列。做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也要与时俱进,积极拥抱人工智能革命。为此,金融所多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货币发展史、元宇宙经济学等热点问题开展跨学科对话,拓宽了青年学者的学术视野。

  第三,同步提升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我院青年学者在深耕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学术支持方面,院里推行青年学者导师制,实施青年人才“青启计划”和“培远计划”,并在对外交流、挂职锻炼、出版资助、评优评先等方面给青年人创造更多发展机会。金融所成立了中国宏观金融分析团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负责跟踪分析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政策变化,并多次参与发布《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

  下一步,您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计划是什么?关于如何在长期跟踪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我将继续深耕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研究如何更好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化解债务风险,积极建言献策。其一,“调”出真知,“研”出实招。地方政府举债形式多样且隐蔽性强,债务风险具有区域异质性和关联溢出效应,亟需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未来我将积极主动躬身入局,通过调查研究,把握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探寻在高质量发展中化解债务风险的治本之策。

  其二,运用辩证思维看待政府债务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债务水平是否过高、风险是否可控受到广泛关注,社会上对于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增加政府债务也存在不少疑虑。需要正确认识政府债务在充分运用国家信用和调动社会闲置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以市场化风险定价为基准、债务增长与资产积累相匹配的可持续举债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客观理性看待政府债务与经济复苏的关系。

  您认为青年学者应该如何做好学术研究?对于其他拟申报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回顾成长之路,我认为我院的青年学者要始终秉持“国之大者”的情怀和“国家队”的担当,聚焦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多出具有理论深度、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一方面,夯实基础理论研究根基,在“人所共知”之处提出深刻见解,揭示经济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及规律。另一方面,立足国情、深入调研,在“人所不知”之处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资政启民作用。

  破格晋升职称制度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建议青年学者取长补短、互学互促,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独立性、原创性研究,避免“短平快”研究扎堆,争取多点发力和全面开花。

  曹婧主要代表作

  1.《刚兑信仰分化:隐性担保预期与城投债定价》(论文),《世界经济》2023年第6期。

  2.《地方公共债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效应与机制》(论文),《经济研究》2022年第1期。

  3.《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政府筹资模式的转变》(论文),《经济研究》2021年第3期。

  4.《城投债为何持续增长:基于新口径的实证分析》(论文),《财贸经济》2019年第5期。

  5.《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基于预算内外双重视角的再检验》(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