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晋升职称人员系列访谈之八

着眼现实经济问题 以己所学回馈社会

2024-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张昊,男,1986年3月生,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2023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贸经济》编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市场流通、居民消费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个人专著1部,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财贸经济》《人民日报》等重要期刊和报纸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对策研究类二等奖(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青年经济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20年)、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论著类二等奖(2021年)等奖项。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您当时选择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考虑是什么?

  我2004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学习贸易经济专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日本神户大学参加联合培养项目一年。2013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工作。

  当时选择来我院工作,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专业对口。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前身是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是贸易经济领域公认的重量级研究机构,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我院以及财经院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著作,从那时起就对社科院非常向往。二是工作内容多样。我院是学术型智库,既开展学术研究,又做接地气的对策研究。在校期间,我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课题调研,完成身份转换后,能够更好地以己所学回馈社会。基于上述原因,我将中国社科院作为求职的首选。

  破格晋升职称给您带来了哪些变化?您的同事、学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反馈如何?请简要评价一下职称破格政策。

  这几年虽听说过破格晋升职称一事,但感觉离自己较为遥远。这次申报破格晋升职称,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和心态。直到评审结束,我才逐渐反应过来。这段时间我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在欠缺的领域抓紧时间补短板,在擅长的领域继续努力,力争将原来熟悉的内容做精做深。

  职称破格晋升制度,一方面缩短了晋升年限,打破了在这样的大型科研机构评职称要“熬资历”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青年人需要“等年头”的问题,提高了研究所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破格申报的积极性,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的良好尝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相关学术领域,您主要聚焦哪些问题开展了研究,作出了哪些创新性成果,取得了哪些学术成绩或奖项称号?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商品流通。可能与多学科背景的同事不同,我从学生时代起一直在本专业领域学习,研究方向更多的是从商品流通向外拓展,就是将流通作为一个视角,去和重点热点问题相结合,形成分析研究问题的观点和思路。

  我目前聚焦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这其实是个老话题。我在读博士期间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当时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切入去探讨其成因。从流通的角度看,统一市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商品要素能够跨地区自由流动,因此可以从这个视角出发来研究市场分割度测算原理、妨碍统一市场构建因素的问题。我在《财贸经济》《世界经济》上先后发表了论文《再议国内区域市场是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对测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地区间生产分工与市场统一度测算:“价格法”再探讨》,后者获得了我院经济学部“青年经济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商务部“商务发展成果奖”论文类优秀奖。

  二是线上市场企业经营行为。这是个热点问题,涉及产业组织理论、微观最优行为决策等诸多领域。从流通的角度看,线上市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相对接的职能,要分析电商平台或者入驻企业的行为,就离不开对现实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刻画。对此,我利用自己采集的电商数据开展研究,在《财贸经济》《世界经济》《经济研究》等期刊上先后发表《“电商造节”中的微观价格行为及竞争效应》《线上价格为何频繁大幅波动:引导购买行为的策略性定价》《非对称竞争下的电商动态定价策略》等论文,并获得了“商务发展成果奖”论文类优秀奖。

  近年来,居民消费越来越受到关注。围绕这一主题,我根据自己的调研和观察,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撰写了一些研究报告,多次获得院优秀对策信息奖。

  与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您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平台有何特别之处?在您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学术平台、发展机会、政策激励、软硬件保障等方面,为您提供了哪些支持和帮助?

  相比较而言,我院的研究特点比较突出,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可能相对更重一些。当然,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近年来我院推动科教融合,一些知名高校也开始建立智库,但总体而言,还是会有所侧重。另外,我院的智库研究大多直接来自于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与国家部委所属研究机构相比,我院的特别之处在于重视学术传承,不仅有对策研究,也非常强调规范系统的理论研究。只有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智库功能。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社科院给予了我全方位的支持。一是可以更近距离地与资深学者接触,了解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分析思路,这对于自己寻找选题、创新观点都有直接的启发。二是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机会,既有地方基层挂职锻炼、也有国际学术交流研讨,既有深入地方和企业的访谈调研、也有直接参与国家部委交办的研究任务。三是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有力的保障条件,包括面向青年科研人员的各种学术奖项,院所设置的青年启动课题等。

  下一步,您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计划是什么?关于如何在长期跟踪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我目前的计划主要有两点。一是进一步强化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过去关注具体现象的经验分析做得比较多,未来需要继续夯实理论基础。二是提升对策研究能力。要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逐渐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而这背后涉及的问题可能会更多更复杂,所以也就更具挑战性。

  长期跟踪研究实际上有助于推动新问题的研究。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然后边深入、边拓展,逐渐积累。当真正熟悉了这个领域的内容之后,再去拓展新的问题,可能会更容易找到“共鸣点”。访谈对象说的一句话、书面资料中的一段描述,也许就能使自己联想起曾经所遇、所思、所想的问题,联系到自己相对熟悉的方法逻辑、思想观点,找共性、找差异,这样才能在以往积累的基础上推进新问题的研究。

  您认为青年学者应该如何做好学术研究?对于其他拟申报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关于青年学者如何做好学术研究,我的切身体会是:一要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或学科领域,不断地积累素材、阅读文献、观察思考。二要安排好有限的时间,找到合适的节奏,在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做好平衡。三要有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面对科研过程中的许多挑战甚至挫折,关键是要让自己变强大。现在大家都说“内卷”,其实“内卷”是说在较低的水平上重复而没有办法实现突破。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知识信息爆炸式增长、方法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学术研究也是“不进则退”甚至“少进也退”。所以,作为青年学者,特别是希望申报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不应该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低水平重复上,而应该找准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尽可能地去占有独特的数据、素材和资料,做一些有前瞻性的工作来推进学术研究。做学术研究要“逆水行舟,不进则‘推’”。

  张昊主要代表作

  1.《非对称竞争下的电商动态定价策略》(论文),《经济研究》2023年第2期。

  2.《线上价格为何频繁大幅波动:引导购买行为的策略性定价》(论文),《世界经济》2022年第3期。

  3.《“电商造节”中的微观价格行为及竞争效应》(论文),《财贸经济》2018年第11期。

  4.《地区间生产分工与市场统一度测算:“价格法”再探讨》(论文),《世界经济》2020年第4期。

  5.《居民消费扩张与统一市场形成——“本土市场效应”的国内情形》(论文),《财贸经济》2020年第6期。

  6.《距离、边界与一价定律的动态表现》(论文),《财贸经济》2016年第7期。

  7.《再议国内区域市场是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对测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论文),《财贸经济》2014年第11期。

  8.《国内市场如何承接制造业出口调整——产需匹配及国内贸易的意义》(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8期。

  9.《农村低保评审乱象的成因及治理》(论文),《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第1期。

  10.《新形势下的竞争、产业、贸易政策综合协调与协同机制》(专著),中国商务出版社2019年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