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慎宁,男,1986年6月生,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2023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主要从事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经济学研究工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顶级、权威以及核心期刊和重要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商务部等省部级委托课题10余项;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国家发改委优秀科研成果奖、商务部商务发展成果奖、洪银兴经济学奖等10余项省部级重要奖励;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青年人才“培远计划”,荣获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英才”、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习标兵”等称号。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您当时选择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考虑是什么?
我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计算数学系,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均就读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一直从事产业经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团委书记、第二党支部书记。
因为硕士和博士均就读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我对中国社科院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中国社科院作为国内顶级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平台。这里有大量的专业书籍、期刊、数据库等资源,可以为我提供深厚的学术支撑和广泛的研究视野。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团队和专家阵容强大,与他们交流和合作可以不断提升我的研究水平和学术能力。同时,中国社科院的研究主题和方向与我的学术兴趣和职业规划高度契合。我一直对现实经济问题感兴趣,希望能在这些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中国社科院,我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级的重大课题研究中,这对于我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破格晋升职称给您带来了哪些变化?您的同事、学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反馈如何?请简要评价一下职称破格政策。
破格晋升职称给我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首先,这一荣誉本身是对我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的肯定,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和学术动力。其次,破格晋升为我提供了更多的学术机会和资源,比如参与更高层次的研究项目、获得更多的学术资助、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更广泛的合作等。这些机会和资源有助于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我的同事、学界同仁以及青年学者们对我的破格晋升都给予了积极的反馈。他们普遍认为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个人的努力和学术实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社科院对青年学者的激励和鼓舞。对于职称破格政策,我认为它具有明显的正面导向作用。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的职称晋升限制,为那些在某些领域具有突出贡献和潜力的青年学者提供了晋升机会,有助于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其次,破格政策有助于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引导学者们更加注重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而非仅仅追求论文数量等表面指标。
在相关学术领域,您主要聚焦哪些问题开展了研究,作出了哪些创新性成果,取得了哪些学术成绩或奖项称号?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经济学。我致力于研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量子计算、数字内容、低碳产业等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全面分析其应用场景和价值实现范式,深入探讨这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赋能的途径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产业转型及就业结构的影响,创新设计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领域的产业政策、竞争规范、贸易规则与政府监管的政策工具,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思路。
围绕这些研究领域我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近五年来,在顶级期刊发表5篇,权威期刊4篇,核心期刊13篇。其中一些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被引量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我还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并多次荣获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和一等奖。此外,我还获得了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奖、商务部商务发展成果优秀奖、第三届洪银兴经济学奖等省部级重要奖励,以及工业经济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工业经济研究所“青年学术奖”,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优秀论文奖等其他奖项。人才称号方面,我入选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国社科院首批青年人才“培远计划”,获得中国社科院“青年英才”“青年学习标兵”等称号。这些成果和成绩也使我同时满足了破格晋升正高要求的综合类条件与成果类条件。
与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您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平台有何特别之处?在您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学术平台、发展机会、政策激励、软硬件保障等方面,为您提供了哪些支持和帮助?
与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相比,中国社科院在学术氛围、学术平台和发展机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社科院拥有堪称国内最为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鼓励学者自由探索和独立思考,注重激发个人的创造性和研究潜能。在这里,学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中国社科院也尊重和保护学者的学术自由和独立人格,允许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同时,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经常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和决策咨询项目,这使得我们能够参与到国家级的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中。此外,中国社科院还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拓展学术网络的平台。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社科院以及工业经济所为我提供了诸多支持和帮助。其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平台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研究基础,使我能够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水平。在项目和学术平台方面提供了众多机会,使我能够参与到国家重大课题和政策制定中,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此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激励政策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您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计划是什么?关于如何在长期跟踪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由于我的研究领域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经济学,下一步我计划系统研究中国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机制与路径培育研究。未来产业涉及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元宇宙、量子计算、区块链、绿色低碳等当前经济发展最前沿领域以及交叉学科研究。全面系统研究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因素,研判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支撑体系,有助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抢抓科技产业制高点,提升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保障产业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在长期跟踪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并推进科研创新,确实是一项需要不断积累和努力的任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深入实践是提升敏锐度的有效途径,在此特别要感谢中国社科院以及工业经济所提供的丰富调研资源。通过参与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发现其中的问题和规律。同时,实践也能帮助我们验证和完善理论模型,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跨学科合作也是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往往能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和创新点。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可以借鉴其研究方法和思路,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跨学科合作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提升研究的社会价值。
您认为青年学者应该如何做好学术研究?对于其他拟申报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身为一名青年学者,我有一些经验体会可以分享。我认为首先需要建立扎实的学术基础,这意味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只有站在坚实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更深入、更有创新性的研究。同时,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新的理论、新的数据、新的方法不断涌现。青年学者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学术嗅觉,关注学术界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还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术研究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需要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要积极参与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假设。
渠慎宁主要代表作
1.《“两驾马车”驱动延缓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基于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的需求侧核算分析》(论文),《管理世界》2018年第1期。
2.《高端芯片制造存在“小院高墙”吗——理论解析与中国突破路径模拟》(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23年第6期。
3.《制造业本地化、技术反噬与经济“逆全球化”》(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6期。
4.《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23年第3期。
5.《“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2期。
6.《中国数字经济碳排放:总量测算与趋势展望》(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9期。
7.《粘性、不确定性与中国企业研发投资行为》(论文),《经济管理》2020年第7期。
8.《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世界一流管理:特征与展望》(论文),《经济管理》2021年第6期。
9.《物联网:应用、构成及发展》(论文),《新华文摘》2017年第16期。
10.《区块链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载体与路径》(论文),《改革》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