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要素与实践要求

2024-03-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作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新质生产力是产生于高质量发展并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的新的生产力理论,需要从学理上进行阐释,说明其理论要素与实践要求。

  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明确“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已初步形成。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集中论述,这一理论框架包括新质生产力的含义、生成条件、基本内涵、表现特征、本质属性等。新质生产力的含义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生成条件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表现特征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属性是:先进生产力。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出发理解新质生产力相关论述,有助于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从生产力要素维度

  理解新质生产力

  从生产力要素的维度理解,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一方面,从要素增长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数据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对生产力要素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明了“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所谓生产能力,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理解,是指人利用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以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生产力归根结底是劳动的生产力,任何历史发展阶段下其基本要素包括三个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关于生产要素的发展,即非实体性的要素,马克思主要考察了科学、管理、分工协作和自然力(水力、风力、太阳能等)。进入21世纪,数据作为新的生产力要素已被反复论证。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到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智能时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推动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改变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数据要素不仅是作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成为新型生产力要素,而且作为影响因素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进行质量提升和优化组合。

  另一方面,从要素发展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国家战略人才(劳动者)、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劳动资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其一,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适应数智时代、掌握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战略型人才,以及能对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型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使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得到极大释放,助力新质生产力的跃升。

  其二,新质生产力劳动者改造劳动对象使用的劳动资料,广泛采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数智技术包括高端智能设备、计算工具等高新技术以及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绿色技术以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技术的跃升为标志。新质生产力是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科技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同时,要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其三,新质生产力在数智化、绿色化、低碳化的影响下劳动对象范围扩大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早在2010年10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重大前沿性领域进行部署,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壮大。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主要布局七类重点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随着“十三五”期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2018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在既有七类领域基础上增加了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形成九大领域,具体涉及298个产业类别、488个国民经济行业。未来产业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超前布局培育的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产业,当下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领域。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谋划部署未来产业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打造十类创新标志性产品: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

  从生产力结构维度

  理解新质生产力

  从生产力结构的维度理解,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就生产力水平的层次结构而言,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生产力结构是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系统或体系,包括生产力要素结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生产组织结构、生产力地区结构等。在社会生产力的系统中,往往同时存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如传统生产力与现代生产力,同一地区生产力有落后的部分,而不同地区中有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区。传统生产力水平提升体现为规模和数量上以GDP为反映的经济粗放型快速增长,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迈向平衡、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占主导地位,成为总体社会生产力的本质属性。辩证地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另一方面,就生产力系统的组织结构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包括物质生产各个部门和行业以及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个部门。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家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有计划地调整产业结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传统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融,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下不断改造提升,发展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形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关键。在现代化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力要素推动之下,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高效协同、融合互动。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要求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同时,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新质生产力要求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构成的有机体,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和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推动新旧社会的更替代谢,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首先,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新型生产关系要求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随着数据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越来越难以用公有制或私有制界定,而趋向于社会所有制。数据确权是数字经济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原则上,自然人或公司法人产生数据私有,政府公共数据公有,而平台行为数据为平台企业和用户共有,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迫在眉睫。数据易于存储、复制、加工,通过技术采集、存储在“数据集合”附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引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数据密集型产业过渡,商业竞争向数据竞争演化。数据生产力以及新型产业形态下,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都需要不断变革适应发展中的新质生产力。

  其次,从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新型生产关系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社会不同成员团结协作,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深化国际合作,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教育是国之大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体制改革旨在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教育体制改革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如创新高校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产业园区的联合培养机制等。人才体制改革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以及科技评价体系等。

  最后,从分配关系上,新型生产关系要求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农业经济社会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工业经济社会是资本,数字经济时代则是数据以及相应的算法和算力。今天,劳动、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在人才激励机制上,建立凝聚优秀人才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在人才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税收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优化职务成果转化管理模式,完善专利转化容错和收益分配机制;在人才流动方面,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总之,以体制机制改革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作者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志强(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