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针和根本遵循。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含义、方法和应坚守的原则,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激活生命力,增添新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含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可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是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发展于漫长的历史时期。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有鉴别的态度,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元素,应进行符合当代需要的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中发挥作用。究其实质,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予以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因子。二是创新性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形式,并增加新的内容,以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在不同的时代,其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仅从思想文化而言,即有先秦原始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创新性发展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和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实现中华文化体系和形态的整体演进与发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创造性转化是前提,是基础,是手段,是创新性发展的准备;创新性发展是目的,是结果。没有创造性转化,就很难有创新性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为一体,文化在传承中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文化就是在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生生不息,开拓出新的境界,铸造出新的辉煌的。纵观世界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不能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明注定要走向衰亡。
理性客观,魂、根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灿烂辉煌,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多元多样,但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做到理性客观。理性客观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力戒三种错误倾向,即祛虚、祛魅、祛急。所谓祛虚,即不能抹杀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搞历史虚无主义;所谓祛魅,即不能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认为一切都好;所谓祛急,即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理性客观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不溢美、不隐恶,深入挖掘其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涵,才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内容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向。
二是做到魂、根结合。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00多年以前的工业化时代初期,但其基本原理时至今日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才能开拓出新的文化创新空间,绽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艳丽花朵。
三是做到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既是文化创新的起点,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纵观历史,每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都是成功回答时代之问的结果,为解决新问题而构建的新的理论体系推进了文化形态的更替和嬗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直面问题,有的放矢,以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顶天”,聚集创新资源,多学科协同,贯通经史子集“四部”,构建中国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解决中国问题和推进全球治理进步提供学理支持;又要“立地”,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普及化、产业化,生产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唯有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大事业中彰显伟力。
在实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有坚守不易的原则。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广泛、更持久的力量。五千年的文明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如果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体丧失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言必称希腊,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会失去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能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就因此不可能实现。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充分发挥我们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动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其次,要坚持开放包容。“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一种文化或文明要长盛不衰,永葆青春活力,必须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包容差异,和而不同。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坚持文化的主体性,又要放眼全球,胸怀天下,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最后,要坚持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恢复传统文明的复古版,也不是照搬西方现代化的西洋版,而是立足本土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守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方能原创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价值的引领和政治的保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
总之,只有深刻理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方能破解持续百余年的“古今中西文化之争”,更好地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