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

2024-03-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城乡区域发展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经济社会学和经济地理学中关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和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锚定发展中大国转型发展的国情,在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探索,为更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消除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提供了新的“中国样本”。但是,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因此,报告重点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此,首要任务就是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导向促进城乡区域要素自由流动,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导向加快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短板,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就要求各地必须贯彻落实好各项战略部署,全力推动城乡融合更充分、区域发展更平衡。

  首先,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一是统筹制定城乡规划,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前提。注重规划引领,统筹区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和行业规划。充分挖掘城市、乡镇和农村相对优势,实现城乡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一体联动、一体推进,促使人力、技术、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流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二是强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支撑城乡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实现乡乡通公交、村村通客车。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持续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三是引导优质要素向农村转移,丰富乡村发展要素。不断丰富和盘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通过搭建平台、人才引回、示范带头等措施引导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其次,要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样板,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带动更大范围的东、中、西部地区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引领现代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格局。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机制,持续将改革试点红利的“外溢效应”发挥出来,带动新时代城乡在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空间融合和生态融合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再次,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国家发展战略,做到战略实施集成化、防止政策碎片化。要立足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和老、少、边等特殊类型区发展基础,瞄准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与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引领,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以系统思维促进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推动不同战略协同融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通过党的全面领导促进区域对口支援帮扶,不断创新区域间和区域内开展对口协作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由各级政府、国资国企和民营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区域帮扶体系,实现不同区域在发展机会上的均等化,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巨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走好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道路,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长宽(报纸)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