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全球风云变幻,世界秩序正在重构。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变局,保障国家发展与世界和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事实表明,增进理解,化解分歧,团结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仍是世界的主流追求。在此背景下,具有通心搭桥作用的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也就更具重要使命和特殊意义。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认识,探讨行动方略和实践路径,充分发挥语言文字通心搭桥的作用,为我国发展和安全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力量。
世界巨变 共唤同心
观察近几年世界各国评选出的年度字词会发现,以下字词多次当选或被多国同时选中:“疫”“乱”“战”“涨”“危”“新冠病毒”“煤气灯效应”“气候危机”“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核污染水”等。这些用来概述当年状况的字词,集中反映了近几年的世界境况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感受。事实确实如此:新冠疫情流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日益猖狂,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阴云笼罩,集团对抗和各种冲突不断,科技壁垒和脱钩断链盛行,气候恶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不少国家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衰退、粮食和能源危机严重,欧美等国罢工示威浪潮此起彼伏……这些都严重危及世界和平与人类生存发展。
面对风险与危机四伏的局势,呼唤世界团结包容、共克时艰的声音高涨。如何化解危机、促进和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十分迫切的现实课题。那么,作为人类最重要交流工具的语言文字,怎样在促进对话、增进理解、化解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亟需我们寻找切实可行的答案。
语言通心 文化兴世
语言文字是人类为了相互交际和沟通心灵而创造的重要工具,文化则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不断创造积累的可助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的无穷资源。显然,语言文字和文化在化解世界危机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了增进世界的理解和包容,化干戈为玉帛,需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通心搭桥的功能和优秀文化抑恶扬善、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在探寻化解世界危机之道的过程中,国际上不少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东方。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兼融性,崇仁爱、尚和合、重民本、讲道义、守诚信、持辩证、爱自然、求大同等思想和智慧,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和认同。加强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对中国语言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利用,充分发挥中国语言文化在世界化危克难中的作用,已经成为时代赋予中国的一项重要国际责任。
因势作为 创新发展
世界的巨变客观上彰显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光辉和价值,也激发了世界对其更多的需求。但应客观地看到,由于数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世界的主宰,目前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非常有限,甚至遭遇了某些误解、偏见、蓄意曲解和大肆围堵。当务之急,是要向世界更加广泛而有效地讲述中国文化,以争取更多的理解和互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此,有关部门提出,要优化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的格局,推进中国优秀文化国际传播,参与全球语言治理,增强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国际影响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更加重视通过中国语言文字的国际传播来助推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鉴于目前国际局势和相关事业发展的实际,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交流需要因势作为,创新发展。
其一,正确识变,智慧突围。某些国家把围堵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交流纳入其打压中国的重点领域,相关事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干扰,也导致部分人士陷入某些误区:或轻信他人、一味自责,或灰心丧气、偃旗息鼓,或不明就里、盲目迎合,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这些都需要正确调适。其实,只要稍微考察一下孔子学院的遭遇就可以让我们醒悟:某些国家最初因自己的战略需求喜迎孔子学院,后来又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对孔子学院污名化并公开打压。显而易见,并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他们因一己之私改变了好恶。同时还应看到,尽管遭遇打压,世界对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不仅未衰减,而且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在增长,并且更加多样化。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190多个国家开展中文教育,8万多所大中小学及各类教育机构开设中文课程。除中国外,世界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因此,面对他们的围攻,我们需要的是增强定力和信心,积极作为,因势利导,努力澄清曲解,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对冲打压,重回常态,乘势发展。
其二,提高站位,更新理念。适应新形势,在世界语言格局和全球中文(华语)大视域下谋求中文国际发展和中国文化交流。改变过去的“推广”“传播”思维,转换立足点,调整方略、调适话语,构建以语言服务为理念的中国语言文化多元化国际交流体系,为世界人民谋福祉。即从服务需求出发,因需施策,服务全球中国语言文化的各种需求,服务国际沟通和相互理解,服务世界多样性语言文化分享、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而将过去的“为我”之举转化为“为人”之举,并从“为人”中实现“为我”,以此实现共赢,赢得更多支持。
其三,练强内功,“五业”并举。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供给方,最为关键的是据需发展,练好内功,做强供给基础,提高供给能力。这需要事业、产业、副业、职业、物业“五业”并举,着力打造全口径、全方位、多元一体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交流格局。一是做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事业,包括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国际中文学校、汉语学习中心、海外中文专业和课程、海外华校等实体机构,以及中文教师组织、中文学习社团、中国学研究社团、华人社团等民间组织。二是做大以中国语言文化交流为主业的产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国内外民间合作、投资等方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培育相关市场,以利益分享求合作、促发展,增强事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生命力。三是发展与其他专业、职业、行业相结合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交流“副业”,广泛推动以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为主、其他专业职业教育为辅的“中文+”和依托其他专业职业行业的“+中文”的新型模式,不拘一格地借船出海。四是培养以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为职业或可长期兼职的稳定队伍,实现专业化高素质的专职队伍、来源多元特长各异的志愿者队伍和分布广泛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的兼职队伍功能互补,各尽所能,以服务海外多样化需求。五是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强大、技术先进、使用方便、容易获取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交流资源、平台和产品,提供“物业”保障。由此形成事业主唱、产业伴奏、副业协奏、职业客串、物业保障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交流的大格局,助力中国的国际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危机化解和良序重构。
其四,创新路径,聚力“七化”。一是在地化。面对新形势,因势而为,着力推进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交流的在地化,融入当地社会体系、教育体系和话语体系,落地生根。二是生活化。把中国语言文化转化为各种不同的生活体验,让人亲身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追求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大众化。以大众喜闻乐见且易懂的方式和手段,尤其要利用好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大力推动大众参与和面向大众的语言文化交流,增进情感共鸣,促进民心相通。四是精准化。加强中国语言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国际对话,准确提炼中国语言文化精髓和中国实践经验,瞄准受众需求,创新形式转化,实施差异化精准传播交流。五是适用化。着力推动中文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学术刊物、经贸往来、各种媒体等工作领域和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升中文的国际通行面和通用度。六是常态化。促进有利于语言文化国际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各种活动成为日常行动并且具有可持续性。七是智能化。跟进时代,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改进和优化语言文化国际交流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由此,方可实现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交流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事业稳步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的新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路径研究”(22STA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