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课程思政推动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2024-03-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院校所有课程为育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和实践过程,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运用好课程思政这个有效抓手,能更好调动多方力量和资源投入到思政课教学,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坚持师资为本,建强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时代重任。全面推进思政育人,关键是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要强化课程思政责任。“课程思政”是对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是对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担当意识的政治指引。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意识,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努力把“课程思政”做成如水静流、如“汤”加“盐”,让学生享受美食佳肴,而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课程思政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原则,紧贴学生现实活思想,有针对性地解除思想疙瘩。

  二要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这个“道”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行“课程思政”,广大教师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不仅要成为专业课程的“专家”,更要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行家”。

  三要形成课程思政合力。教师党支部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注重邀请思政课教师搞好帮带,发挥好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的组织功能,整合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学历教师的思维优势,打造课程思政实施团队,加强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方式方法、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攻关,确保每名教师和每门课程都守好自己“一段渠”、保证“水流”畅通,共同构建起“渠渠互通”的体系格局。

  坚持内容为王,抓住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

  课程思政能否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拨动学生心弦,内容是决定因素。要积极构建充满时代气息的思政内容体系,为思政育人提供富有持久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一要提纲挈领突出重点,横向贯通覆盖。课程思政建设旨在通过内容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同各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果把课程建设比作“主战场”,好的思政内容就是精良锐利的思想武器。要突出党的创新理论这个“核心武器”、优良传统这个“常规武器”、院校精神这个“特色武器”,引导学生感悟思想伟力、掌握思维工具、传承红色血脉。课程教学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善于把各个专业教学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只有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方可站位高、视野宽、胸襟广,方可有大格局、大担当、大作为,方可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二要因势利导把握特点,纵向衔接融入。把思政育人融入人才培养链条,就要纵向应用全程,强化育人效果。从入学到毕业,课程思政的内容要依据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类别、发展阶段、专业要求等特性特点,找到与思政内容密切相关的“触点”,在课堂适当时间节点、适当教学情境中引出恰当的思政话题,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作风品格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切实增强思政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要百花齐放凸显亮点,立体构建承载。思政内容要实现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大目的相统一,需要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专业教育课程,要引导学生培养专业情怀、职业操守、科技精神。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各类课程都要聚焦思政育人,各负其责、多点发力,全面立体打造课程思政群,使学生在理想信念上打烙印、专业知识上有积累、格局情怀上见提升。

  坚持方法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是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的“倍增器”。

  一要把握受众特点,加强针对性。新时代青年是伴随着社会多元化成长起来的,不重视方式方法的针对性,就会失去教育的有效性,主阵地的作用也会逐渐丧失掉。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导者,要加强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根据授课对象,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案例探讨、问题思辨等多种教学方式,探索案例导入、方法贯穿、微课增效有机融合的创新方法,做到学生喜欢什么方式、适合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以达到触发教与学、情与理同频共振的效果。

  二要实施多维互动,丰富多样性。课堂思政必须遵循信息网络时代思想工作规律、铸魂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要把握“课前—课中—课后”三课一线全过程,探索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改进教学,建立“网络+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推广“视频+引导”式的金课、微课,搭建教学交流平台,不断拓展思政育人的时空维度和质量效果。

  三要注重实践拓展,注重实效性。实践育人是“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是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实效转化的重要环节,必须积极把课程思政向实践教学领域拓展覆盖。学校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制定各具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参观各类场馆时开展时空对话、传播忠诚信仰,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家乡社会调查、基层理论宣讲时开展多样化思政实践教学,不断把思政元素设计运用到实践教学每个环节,确保课内与课外相衔接,学习思考与实践感悟相结合,引导学生感悟昂扬奋进的时代洪流,增强笃行不怠的使命担当。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校202109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