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9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后,中国在多个领域开展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将发展经验和行业技术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尽力为其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为他国在独立自主基础上探索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借鉴。3年来,中国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在不同对象国落地实践,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为全球发展合作明确目标
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坚持发展优先的理念,就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等八大重点领域提出合作设想和方案。三年来,这一倡议为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全球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明确目标、原则和重点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凝聚起了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携手抓住机遇。当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7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近30个国家和国际机构同中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与相关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深度对接。
全球发展倡议最显著的贡献之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合作,在解决全球减贫及发展建设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此外,全球发展倡议还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进展突出。例如,在能源发展方面,依托全球发展倡议,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与波黑伊沃维克等多地的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开发成效卓著,既优化了当地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满足了其发展所需的能源需求,又在带动就业的同时维护当地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真正做到了经济与生态发展兼顾,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与支持。
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对其表示欢迎,认为这是促进全球发展和合作的积极努力。例如,第78届联大主席弗朗西斯对中国金融机构将推出100亿美元专项资金用于落实全球发展倡议表示欢迎。他表示,“全球发展倡议对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加速器”,希望这一倡议能够继续成为“全球发展的引擎”。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等多国政要也表示,全球发展倡议为中国、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宝贵的发展经验与援助提供了宝贵平台,在重点领域提供具体建议,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拥有足够的资源,如基础设施和能源等,来支持贸易和生产,成效卓著,受益匪浅。
南南合作助力发展中国家发展
中国在援助方面强调南南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促进了全球南南合作的发展。总体而言,中国的援助努力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转让等方面,旨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其自主发展和管理能力。通过国际发展援助,中国将本土先进技术与发展经验广泛传播,为崛起中的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宝贵参考。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减贫问题上,目前,通过设立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累计推广面积已达5万多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7.5吨左右,为其实现国内粮食自给自足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东南亚地区,中资公司近年来在老挝南部高原开发当地古茶树资源,以中国工艺制茶,依靠茶产业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在2023年5月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与中亚五国达成系列合作共识,其中就包括“发展智慧农业,加强节水、绿色和其他高效技术应用和先进经验交流”“在农业现代化、建立城乡生产链等方面开展经验交流,落实减贫措施”等。这些都是中国依托国际发展援助切实推动全球发展倡议的具体项目体现。基于“自力更生”“授人以渔”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与对外援助近年来更注重知识积累与经验传递,通过国际发展援助,以自主发展为最终目标,实现受援国的自主性提升和全球发展倡议的可持续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全球发展生动实践
全球发展倡议强调,人类总是在不断战胜挑战中实现更大发展和进步。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优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普惠包容。而“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坚持全球发展的行动导向。“一带一路”倡议以发展为前提,以共建国家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前提,以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前提,与全球发展倡议一样,是中国为区域与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是中国为解决全球和区域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援助项目的发展是“一带一路”助力国际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10年来,中国与非洲、南美洲及东南亚等区域和次区域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完成了诸多对外援助项目,为当地改善就业状况与完善技能培训提供机遇。例如,“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蒙内铁路的建设为肯尼亚当地居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而中国企业与当地承包商的紧密合作则有助于提升劳动力生产水平,为技术转移铺设渠道。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中国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项目,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合作过程中的技术交流、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推动。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达到2万亿美元、1.3万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加快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为促进经贸和产能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等多条经济走廊与国际通道建设也卓有成效,成为多个合作国家与地区拉动纵深发展的重要经济通道。
同时,“一带一路”体现的多边主义的合作精神有利于构建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发展体系。当前,“一带一路”标准信息平台运行良好,标准化概况信息已覆盖149个共建国家,可提供59个国家、6个国际和区域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化题录信息精准检索服务,在共建国家间架起了标准互联互通的桥梁,充分实现了技术转移与信息共享。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巴基斯坦、俄罗斯、希腊、埃塞俄比亚、哥斯达黎加等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以及国际和区域组织签署了107份标准化合作文件,促进了民用航空、气候变化、农业食品、建材等多个领域的标准化国际合作。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表示,“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总而言之,10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助力国际发展的贡献卓著,不仅为共建国家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也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崭新的中国方案,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解决贫困与不平等等全球性问题上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
全球发展旨在让各国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福利,因此在全球发展倡议下的国际发展合作离不开“互联互通”。“互联互通”囊括“一带一路”倡议具体落实的方方面面,国际发展促进“互联互通”,应当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与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强技术交流与数字化进程等多个方面。当前,“一带一路”充分加强设施联通,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成功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交通、能源与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使得“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交通及通讯成本显著降低,经济联动性与资源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同时,“一带一路”已经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南非“经济重建和复苏计划”、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战略、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构想、沙特“2030愿景”等多国战略实现了对接。政策间的多项联动通过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深化经济合作,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从而减少贸易壁垒、推动区域一体化。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联动使各国充分共享先进技术和数字化平台,有助于提高信息流通效率,促进创新和知识共享,从而在资金、技术、人才与信息等多种资源的流动中实现国际发展的“互联互通”。
新措施和新机制应对国际发展挑战
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新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国际舆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在透明度与治理问题方面,部分西方媒体的国际评论者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项目在透明度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声称担忧其可能导致一些国家陷入债务陷阱,或者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同时,由于西媒的政治污名化及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人文问题,中国在一些国家的援助和投资项目可能受到负面舆论的影响。
当前,中国通过不断采取新的举措和完善机制,应对“一带一路”助力国际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针对透明度与治理问题,中国通过提高项目评估能力,有效提升全项目透明度,公布债务数据和项目信息,强化对项目的监管和评估,并持续向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资金或贷款。同时,充分利用多边对话与合作机制,积极回应负面舆论,加强对话和文化交流,努力解决由文化差异和沟通不畅引起的问题,提升国家形象和民众理解度。在对外援助与合作过程中,中国通过“软援助”和“硬援助”结合,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在发展项目中注重环境和社会影响,确保项目对受援国的社会和环境有积极影响。针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社会影响问题,中国积极推进“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通过维护桥梁、打出水井、安装路灯等社区与民生建设,切实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增进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推动民间舆论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理解与支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想/整理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