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新时代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理论创新

2024-0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质和优势进行了全新概括,标志着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领域的重大创获。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其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党的各项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障。

  从文艺领域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党领导文艺工作中相关制度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为新时代党领导和治理文艺、进一步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文艺制度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事实上,新时代党的文艺制度建设就是要使人民民主贯穿文艺制度建设全过程,以规范严整的程序设计实现人民主体性的全覆盖,由此落实社会主义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根本立场,充分保证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

  人民的需要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出发点

  文艺作品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其社会效益能够充分实现,是党的文艺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明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文艺创作要避免“和群众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则从艺术起源的角度高度肯定了人民的需要对艺术发生发展的驱动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文艺“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将人民需要看作贯穿文艺活动始终、评判党的文艺工作成功与否的价值坐标,展现出在新的历史阶段党对文艺工作理论内涵的深化和拓展。

  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开展党的文艺工作,要求党对不同时期人民的文艺需求状况有清晰认识并予以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今时代,“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文艺工作必须具备历时的、动态的眼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满足当今时代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艺需求。当然,党领导文艺工作不仅要满足人民新的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更要直面现实困境,解决当下社会存在的低水平、机械化文艺生产以及文艺产品的“快餐式消费”问题。唯有充分发挥党对文艺工作的引领作用,把满足人民文艺需求同提高人民文艺素养结合起来,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人民的参与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根本宗旨

  人民是文艺的创造者,是推进人类历史演进和文化发展的主体与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文化权益摆在党的文艺工作的核心位置,党的文艺制度是保障人民有效参与文艺活动的重要方式。回顾历史,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各阶段,均以切合时代脉搏的制度建设为人民参与文艺活动提供了广阔舞台,由此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中,人民不仅是“剧中人”,还是“剧作者”,“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事实上,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新媒介技术条件下文艺形态的蓬勃出新,都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艺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决定了当前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心必然是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丰富人民参与文艺活动的形式,进而拓宽从人民群众中产生艺术家的有效通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易获取、易融入为标准,依托面向人民群众的文艺组织机构,出台有针对性的文艺扶持项目、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利用当下互联网和自媒体新技术,不断产出文化新产品,持续探索文艺新形态。

  除此之外,党领导文艺工作还要通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拥有的宝贵、丰富的创造力资源。文艺创新总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从立法层面保障人民对文艺成果的合法权利,更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对文艺活动的积极参与,由此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

  人民的评价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标准和依据

  文艺评价是检验文艺作品优劣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文艺创作的有力手段。在关于文艺评价标准的相关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这就是说,人民不但参与文艺创作活动,而且也是文艺评价活动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与否是判定文艺创作成就高低、文艺作品质量优劣的重要准绳。

  百余年来,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实质就是以人民满意为原则,以人民的评价为艺术工作的标准,关键要将其落实到制度保障的层面上来,通过倡导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评价,对各种文艺活动及其成果加以检验和校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戏唱得好坏,还是归观众评定的”,标示出人民对文艺的最终发言权。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文化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产生了单纯以票房、收视率、点击率为导向,片面强调文艺产品商业价值的评价行为,文艺领域的人民评价原则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这里,“人民评价”和“社会效益”是检验文艺作品最根本的依据,是否能够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有获得感,使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陶冶人、塑造人的良好社会效果真心满意,是否能够激起人民群众思想与情感的高度认同,在人民群众中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对文艺作品进行判断的最终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一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批评原则的重大发展,也为新时代党的文艺工作坚持人民评价原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涵。这充分表明,健康、科学的文艺评论,不仅要以人民的理性判断为准绳,而且要不断淬炼符合人民审美需要和审美方式的评价标准和理论话语,让人民真正成为当代文艺评价体系的建设者与实践者,使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评价原则在文艺领域得到充分实现。

  人民共享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

  落脚点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离不开人民,其发展成果更应惠及人民,以优秀文艺作品的人民共享为落脚点。历史地看,党领导文艺工作所进行的各项制度建设,从一开始便以增进人民大众的共同文化福祉为目标,以促进文艺成果的人民共享为指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为党领导各项工作实现人民共享创造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得到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说,文化方面建设成果的人民共享,既是当前党领导文艺工作在文化产品最终分配环节的主要原则,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独特体现和内在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因此,党领导的文艺工作要实现人民共享,就需要从多方面切实维护全体人民的文化权益:通过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秀文艺成果向基层流动;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民生”;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文艺教育政策,在各行业领域推进文化艺术素养的全民普及。由此不断探索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可能路径,扩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成果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文艺成果的人民共享不仅关系到每个个体的文化权益,还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赓续和精神凝聚。新时代党的文艺工作与制度建设之所以强调人民共享,其宏远目标是要强化文艺在社会交往中的桥梁和纽带功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优秀文艺作品的共享得到人民的高度认同,从而振奋精神,凝聚共识,在党领导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社会主义文艺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灵魂,集中体现了百余年来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创新特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了全面部署,党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领导,尤其注重把“人民当家作主”转化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制度实践,由此有力保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进而使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史研究”(21&ZD25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审核:尹书博

  责任编辑:李培艳

  网络编辑:张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培艳(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