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中国文化在人民维度的发展轨迹
网络热词热度可以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以及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的过程。通过“热词”指数化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一过程进行精准测度,以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人民文化实践的引领和塑造作用。
人民文化实践的突出特征是人民性和时代性。人民不只是文化变迁的接受者,更是这一进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塑造者。网络热词热度研究框架致力于提供相对客观的数据佐证,给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参考和有效根据,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可以直观展现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对话,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通过对历史趋势和现实状态的综合评估,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和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继承历史传统,适应时代要求,推动人民文化实践健康发展。
(二)数字化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影响因素和内在逻辑
数字化时代的人民文化实践,不仅受到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政策导向的影响,还与数字化传播、网络互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网络热词热度研究旨在深入挖掘人民文化实践在网络环境下的塑造、传播和接受过程,对把握这一过程的关键动力和潜在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本报告对2013~2022年数据的测算,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新时代以来我国人民文化实践的发展轨迹。
(三)彰显人民文化实践主体的活力度和创新性
新时代十年具有足够的历史纵深,使我们能够宏观地审视人民文化实践主体在数字媒体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演变趋势。这有助于我们全面捕捉文化实践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有助于揭示其活力度和创新性。同时,本报告致力于描述人民文化实践主体在网络空间的具体行为和互动逻辑,并试图通过精细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构,识别出影响人民文化实践主体活力度和创新性的关键因素。
“热词”的筛选是本报告的核心任务之一,以期揭示与新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相关的趋势、变迁和公众关注焦点。由于数字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传统的词语筛选方法在处理如此庞大且复杂的数据集时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本报告从人民文化实践的内涵与构成出发,圈定“热词”选择范畴,从海量热搜数据中建立词库,从中统计并筛选本报告重点分析的“热词”。
(一)依据人民文化实践的内涵与构成圈定范围
人民文化实践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传统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等实践活动。这包括了各种传统文艺、民间艺术、手工艺、节庆活动、习俗、传统食品、口头传统、自媒体以及其他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达形式。
(二)以各平台热搜和热度数据切入“热词”收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各种与文化相关的“热词”,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人民文化实践的热门话题。“热词”是一段时期内网络热门话题的集中反映。“热词”对应的资料来源是主要网络平台的热度和热搜数据。
(三)“热词”数据库构建与词频分析
如前所述,“人民文化实践”包含两个维度:“各种文化表现形式被全民共享”和“人民自发地创造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前者的外化表现为新时代重要理念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民众认可,后者的外化表现为主旋律文化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融合程度。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在人民文化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生动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创造力和精神力量”的文化发展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目标愿景、文化价值、全球观念、思想理论方面的新时代重要理念都得到民众认可,热度逐年攀升。网络热词热度同样显示,主旋律文化通过各种文化载体的传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设施机构等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成为新媒介条件下人民文化实践的一项重要特征。网络热词热度充分显示了中国的文化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上人民自己创造的形式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深受民众欢迎,这恰恰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文化发展理念最为生动的呈现。
热词热度源于相对应的人民文化实践在互联网的热度,集中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人民文化实践的焦点与亮点。热词热度依托互联网数据对人民文化实践实现了初步的量化评价,对于在更高维度和更深层次把握人民文化实践的时代性和主体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