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2024-0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2年12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领会把握、深入贯彻落实。

  以人民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2016年,十八洞村通过苗绣等五个产业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贵州黔西化屋村的苗绣扶贫车间,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创作生产出许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香包制作技艺,80岁的村民王秀英递上自己制作的中药香包,习近平总书记花了30元买村民手工香包“捧捧场”。习近平总书记不断鼓励非遗传承人,鼓励非遗的创新发展,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走向一条让人民发家致富的道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时,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观看陕北秧歌表演,指出,“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生活,关心百姓福祉。 

  凝心聚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的占到三分之一。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项目像一颗颗“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定中华民族文化根,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中华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其中蕴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文化基因与珍贵历史记忆,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做,对本民族历史坚持正确的观点,不能本末倒置。少数民族文化块头小,抵抗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讲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将三大史诗称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三大史诗是象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符号,彰显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了“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都强调推进非遗保护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富裕。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