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系统阐述是重大创新

2024-0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最具原创性的内容之一。

  “第二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 

  “第二个结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源头活水,回答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来源问题,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

  国家和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动力和思想来源问题一直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持续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结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着重论述了“第二个结合”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明特点、“第二个结合”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新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根脉,中国式现代化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深刻阐述,使我们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激励我们将中国实践转化为中国经验,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努力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又追求思想上的不断拓展和超越,更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

  “第二个结合”推动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推动了道路、理论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从制度上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做了大量的工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系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随后,《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陆续出台。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

  2021年12月,中央宣传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规划设计了23个重点项目,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线图。

  “第二个结合”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是“第二个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为例。黄河流域九省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促进了文化繁荣发展。平遥古城是国家历史名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座距今2800年的文化历史古城,城内保存着300多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大量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从2012年起,平遥县政府对私有产权、居住性质的传统民居给予修缮补助。目前,105处院落近千间民居得到修缮。2015年,该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项目奖”。平遥古城利用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举办国际性摄影展、电影节、雕塑节、中国年等文化节庆活动,大力扶植推光漆器、剪纸、灯艺、雕塑等非遗项目,推出大型实景演出《又见平遥》等品牌性旅游演艺项目。平遥古城大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生命活力。

  “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文化活动中体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集中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为。近些年,电视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寻古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等一大批精品影视产品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均有很好的收视率和票房收入。这背后折射出当代人的社会心理、社会风气、审美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研读、欣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蔚成风气。

  以旅游为例。在全国各大景区景点,非遗工坊、非遗展示中心、研学、旅拍、国潮服饰等传统文化元素兴起,与旅游日益紧密结合,已成为国内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比如,肇兴侗寨景区非遗工坊十分火爆,众多小学生参与制作国家级非遗扎染完整工艺成为景区一大景观。同时,借助“景区+国潮服饰”的业态创新,不仅为景区带来新流量,也为传统旅游项目增加了新亮点。再如,洛阳牡丹节期间,洛阳市大街上随处可见穿汉服、唐装的年轻人,他们脸上透出从容和自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文化主体性、自信心在不断提升。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