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60周年】文化外交:跨越国界的桥梁纽带

——中法建交60年之我见

2024-0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964年中法建交,在当时无异于一枚“外交核弹”,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和怀疑。毕竟,一个是沉睡已久、刚刚睁眼看世界的“东方雄狮”;另一个则是被戴高乐将军称为“拥有246种奶酪”而难以管理的国家。这样的两个国家是否能够始终和平友好地相处下去呢?六十年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中法两国虽然存在各种摩擦和分歧,但双方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上的共通性,始终如黏合剂一般令两国保持着理解和对话。

中法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十三世纪中期法国就试图与当时元朝统治者接触。路易十四派遣的法国传教士不但成功抵达北京,更由于为康熙皇帝治好了疟疾而受到奖赏。十八世纪,在华的法国传教士定期向法国报道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讯息。东方的思想和文化,与丝绸、瓷器等商品一起,在法国和欧洲均掀起了“中国热”。然而十九世纪,1844年《黄埔条约》的签订以及随后两国间的数次冲突,使中法关系蒙上了殖民主义的阴影。

  近代以来,中法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二十世纪初,李石曾发起“勤工俭学”运动,并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联合创办“中法大学”,让更多中国学生有机会赴法留学。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众多中国革命的先驱和新中国的缔造者都有在这一时期留法勤工俭学的经历;在艺术领域有著名的“四大美院校长”(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留法三剑客”(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女性艺术家”潘玉良、方君璧等,而文学翻译界更有傅雷、巴金、徐仲年等有留法经历的作家和学者;在物理化学等理工领域,更看到严济慈、钱三强、岳劼恒等诸多科学家。可以说,近代的中法文化交流为后来的两国关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代中法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两国建交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的交流更加深入。2014年习近平主席参观里昂中法大学旧址时指出,“中法两国人民交往今非昔比。目前,中法互派留学生规模接近5万人。里昂中法大学承载的中法友好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法国高等教育署2022年的报告显示,2021—2022年,共计27479名中国学生在法国留学,中国留学生是仅次于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这两个前法属殖民地的第三大留学生群体。双方的学术和教学合作项目也蓬勃发展,中山大学的中法核合作办学项目在双方政府的推动下,已经为中国培养了十几届核电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孔子学院和法语联盟在促进双方语言和文化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10月至2005年7月中法两国先后互办“文化年”活动,双方互设文化中心,举办的大小项目达到300多个。这次活动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可谓前所未有,活动引起巨大反响,堪称中法关系中的里程碑。此后中法两国定期举办各类展览与节庆活动,例如每年举办一次“中法文化交流之春”,一些民间的交流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活动不仅给予双方艺术家国际交流的平台,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增进了解的窗口。

  文化和社会交流也为经济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旅游业、文化产品进出口等商业合作机会伴随着文化交流活动开展起来。红酒、奶酪以及奢侈品等法国的特色商品通过法国电影、美食等文化熏陶的方式,逐步俘获中国消费者的心;而中国企业也逐渐开始从品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方式,尝试着“出海”。

  不过,我们也应该正视当代文化交流的不充分和不透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法国部分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曾经多次导致影响中法关系的事件发生。这些都是很不利于双方人民的理解和沟通的。

中法文化交流助力两国维持稳定有效的外交关系

  文化交流对中法关系有着颇深的深层影响,通过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与社会,可以在两国的政治与外交问题处理上,充分考虑对方的立场与需求,从而赢得理解与信任。两国人民对彼此的认同和理解得到增强,这对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外交关系至关重要。

  文化外交“可分为思想外交、文明外交和文艺外交三重维度”。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发源地,有着自己文化的传统,而法国作为欧洲文化大国,常常打“文化牌”,并以“文化例外”自诩。这恰恰是中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的深层历史根源,与此同时儒家的以德服人和法国的理性思想也是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接见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与会使节时明确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法国也有类似的表述,马克龙在2019年的演讲中称“世界秩序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全面、深刻的变动和重组。”有鉴于此,马克龙政府推行“新外交”策略,希望提高法国在欧洲乃至全球的话语权,以更为务实的态度来处理对华关系。

  中法关系在中欧关系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法国在中欧关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特别是马克龙上台后,希望进一步加强在欧盟中法国的影响力。中法文化交流的成功也是对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一种肯定,对于促进中欧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处理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上,中法合作也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模式。

后疫情时代的中法关系拓展新发展

  新冠疫情期间,中法交流陷入停顿状态。两国间签证曾经一度中止发放,航班一再削减或熔断。新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后,中法两国政府均作出努力,改善双边关系,官方与民间的各种交流开始回暖。2023年马克龙访华,将中法关系推向一个小高潮。此外近日中法两国也同时创新性简化了相关入境交流的手续,给予更加方便的签证申请条件。

  从长远看,法国内部社会的分裂和碎片化,让法国的对华政策经常处于摇摆不定;此外国际事务中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和全球债务危机等议题上,各国之间也难以始终站在同一阵线上。当前的中法关系面临一个十字路口,有许多充满未知的变数。

  危机同时也是机遇。作为缓冲和润滑剂的文化外交更应该发挥作用,来弥合意识形态和刻板印象造成的误解和摩擦。中法两国应充分发挥文化外交的作用,借助中法建交60周年和巴黎2024奥运会为契机,促进两国政府间的互信,增加双方民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作者系中山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