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南方智库论坛在珠海横琴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深入思考和阐释,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思想、理论和精神动力。
以社科智慧与力量续写“春天的故事”
◇张知干(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在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伟业之时,聚焦“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大时代主题举办第十二届南方智库论坛,旨在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发展大势,探求历史走向,读懂中国道路。深入解读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一体并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多维阐释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之于当代中国命运、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意义,努力提出更多有益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致力于用中国道理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矢志为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郭跃文(广东省社科院党组书记)
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大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必由之路。广东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动力活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的光明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学理讲透广东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用学术讲好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与中国故事,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为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更加行稳致远提供学术支撑。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要求
◇李君如(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活力,就在于实行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推进改革开放。一是要强调改革开放的系统性,“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二是要强调国内大循环的主体性,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强调制度型开放的创新性,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四是要强调改革发展的民主性,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五是要强调两个文明的协调性,在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六是要强调改革发展的均衡性,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七是要强调改革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八是要强调改革开放的人类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高度重视要素市场化改革
◇彭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展望未来,中国改革特别是市场化改革仍将是我们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推动中国经济加速复苏、稳定增长的关键一招。不论是从问题导向还是目标导向来确定改革任务,要素市场化改革,都是市场化改革最关键、最基础的任务。在新一轮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忘初心,抓住重点,守正创新。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中,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三是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中,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及市场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改革为重点。
金融改革与现代金融体系
◇王洪章(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建设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
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内涵;突出“中国特色”,政治性、人民性是其基本特征,凸显“现代”特征,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二是高质量建设现代金融体系;重点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实体经济质效、守住金融安全底线。三是做好“五篇大文章”,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丰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拓展普惠金融深度广度、赋能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发展养老金融、助力社会发展长治久安,推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张军扩(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中国发展潜力巨大,独特优势显著,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要紧紧围绕稳经济促发展的要求,突出重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要按照“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的方针,切实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切实稳定民营企业预期,提振民营企业信心;二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着力保障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三是要切实加快对支撑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且具有基础性作用的一些重点或重大改革;四是要进一步优化支撑和促进创新发展的环境和生态;五是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努力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黄群慧(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着力点、战略协同性和过程包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确把握战略着力点,应持续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型升级,大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根基;高度重视战略协同性,应通过促进城乡、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新型工业化战略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持续提升过程包容性,充分考虑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重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以包容性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开放
◇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授)
通过目标导向、机制转化、路径重构以及类型演进四重逻辑的转变,推动建设全方位、高质量、动态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其中,目标导向应由比较优势向竞争新优势转变,机制转化应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向以内促外、优进优出转变,路径重构应由产业路径依赖向产业协同创新转变,类型演进应由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
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辅相成
◇郑永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综合、全方位的复合型现代化,就其内涵可以从物质、人、制度三个层次的现代化来把握。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用足用好改革、开放、创新这新的“三大法宝”,其中开放是最重要的,是改革和创新的基础或者前提条件。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不仅仅要适用于对外开放,更需要首先适用于对内开放,着力实现两个层面的开放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强化,以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源泉,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推进广东与东盟经贸合作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有条件形成向东盟高水平开放的新优势,可率先全面实现向东盟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突破,打造我国向东盟高水平开放新前沿。建议率先全面落实RCEP开放承诺,对东盟实施服务贸易高水平开放政策与制度,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具体进程应以稳定并强化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为导向,以制造业合作为重点,以“先易后难、尽快拓展”为主要策略,努力在未来3—5年实现向东盟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权衡(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
要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一是通过理解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科学借鉴各国现代化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把握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是注重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并解决好其他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四是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实现五位一体、五个文明全面系统协调的现代文明新形态。
深圳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郭万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深圳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近年来以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为总牵引,在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探索形成了符合深圳实际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基本路径,对于其他地区具有启示意义。对标全球先进城市,深圳仍需进一步深化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打造跨区域战略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建设优质生活圈,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三种创新类型与中国式现代化
◇陈宪(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永动机”。企业家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三者关系密切。企业家创新和产业创新是珠三角的优势,深圳及珠三角的创新文化孕育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珠三角的产业创新优势推动了科技创新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应当取得更好的成绩,继续做出示范。
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与深化改革的湾区路径
◇王廷惠(广东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要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大湾区区域市场一体化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突破点,增强大湾区科技、教育、金融、贸易、航运、数据等枢纽功能,加快建设“数字湾区”“轨道上的大湾区”。
以加快推进大湾区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开放改革为着力点,打造制度型开放先行区、新高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争取更多开放空间,打造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科技创新改革为重点,加快与国际科技规则标准等深度对接,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制度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