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思考

2023-12-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大学生成长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叠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凸显。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拓展。就其重要性而言,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心理育人乃至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就要素构成而言,要通过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积极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拥有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锻造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就目标指向而言,要帮助大学生普及心理常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挖掘心理潜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全面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为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如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关心、家长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是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基本任务之一,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2018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2021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要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和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结合各学段特点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社团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2023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政策与制度、学科与人才、技术与环境,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上述指导意见为新时代高校扎实推进心理育人工作、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引。

  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要积极借鉴“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发展潜能、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和健康幸福。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围绕挖掘积极的人格特质,激发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构建积极的社会关系,以积极乐观、平等开放的眼光,无条件积极关注每个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缺点,最大限度唤醒和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行动、态度和努力整体提升自我效能感,拥有心理健康、心态阳光、心情舒畅、幸福充盈的大学生活。

  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要坚持育心、育德与育人相统一。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纲要》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育德的重点在育心。高校要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育人育才的理念融入心理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挖掘心理育人的德育因素,彰显心理育人的德育功能,以育心促育德,以育德“正其心”,实现育心育德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心,育的是平常心、进取心和感恩之心,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心理困扰和发展困境,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自尊、自信、自律的优良品质,激发学生处变不惊的适应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愈挫愈勇的抗逆力;育德,育的是大德、公德和美德,要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追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育人,育的是有用、有才、有爱之人,育的是事业闯将、强国先锋和复兴栋梁,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和生命观,明白躺平绝非人生正途,躺赢只会输掉人生,惟有奋斗不负此生,自觉抵制“躺平、躺赢、摆烂”心态,以奋斗之姿展现青春之美,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努力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要坚持自助、互助与他助相结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和形成,绝非一日之功,也不能仅靠一己之力,需要激发自我救助意识,发扬朋辈互助精神,积极寻求专业援助,实现自助、互助与他助的良性循环。2016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积极自助。《纲要》指出,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高校要积极支持学生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朋辈互助是建立在融洽信任关系基础上的同伴教育,是心理育人的重要推动力量。朋辈互助有利于在班级、宿舍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及时关注周围同学出现的心理动态,引导遭遇心理困境的同学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有效机制。自助与互助的相辅相成也离不开专业的指导,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正确应对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学业发展、求职就业等方面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必需的知识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要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也要树立系统观念,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方联动的一体化育人格局,要把心理育人融入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育人工作和环节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融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自我教育中,准确感知心理动态,充分满足心理诉求,有效解决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心理危机,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要坚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统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在体育锻炼中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在美育实践中温润心灵,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造力,在劳动实践中出力出汗,锤炼意志品质,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和幸福生活,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202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青年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PT22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