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高莹)12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发布式在京举行。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文灵,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多位代表参会,围绕个人养老金制度理论与路径展开深入研讨。
搭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框架
2023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迎来落地一周年。一年来,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量持续增长,可投资产品不断丰富。
“截至2023年6月末,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已达4030万,缴存金额182亿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论坛上介绍,仅在36个先行城市落地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施行半年之际,覆盖人数就远超运行近20年的企业年金参与人数。截至2023年11月初,符合个人养老金制度设计中个人账户可投资的产品总计745种。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宋泓认为,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加速发展,对基本养老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短期内经济运行波动大、变动多,这些情况都要求我国尽快构建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标志着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框架搭建完毕。这为我国建设更加均衡的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增加人们的养老财富储备提供了必要手段,同时也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日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以“个人养老金与制度优化”为主题,对个人养老金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房连泉介绍,该报告分为理论篇、现实篇、国际比较篇三部分。其中,理论篇从宏观层面和制度设计两个角度,探讨当前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困境、目标、效应以及二三支柱衔接等理论问题;现实篇主要探讨了养老金从产品型制度向个人账户制度变迁的经验、当前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服务提供者的发展路径、制度设计中的技术举措等;国际比较篇选取美国、德国、瑞士、日本、墨西哥等15个国家,聚焦该国个人养老金的资产规模与在养老保险中的地位、制度环境差异等因素,总结各国在不同制度环境下发展个人养老金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完善提供经验借鉴。
持续优化个人养老金制度
随着个人养老金试点稳步推进、相关账户开立数量快速增长,覆盖人群不足、缴存占比较低、部分产品投资收益不理想等问题也逐步凸显。此次论坛上,与会者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存在中低收入人群参加率较低、实际缴费人数较少等不足,应继续促进个人养老金高质量发展,优化制度政策。”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唐霁松建议,一要有效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参加率,提升个人养老金的普惠性;二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广泛宣传,提升个人养老金认知度;三要打通堵点、疏通痛点、连通断点,提高个人养老金全流程业务的办理效率;四要加强个人养老金产品的供给;五要提高个人养老金账户支取灵活度;六要加强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对机构的监督管理。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养老金管理具有与其他资金管理不同的属性和个性化要求。有关部门可考虑就各类养老金的共性问题,在不影响各支柱、各产品、各主体的差异性和特色化前提下,制定统一性或一致性指向的养老金投资管理基本原则和基础标准,以此规范养老金的投资运作,引导优质的投资机构提供专业投资服务,实现长期稳健的投资收益和资产保值增值,切实保障养老金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谢勇才梳理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三国个人养老税收优惠政策,从中提炼了对中国个人养老金发展的一些启示。他认为,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的模式还较为单一,精准度、灵活度较为欠缺,同时缺乏家庭视角。对此,应实行多种税收优惠模式,推动税收优惠资源向中低收入倾斜,鼓励个人合理配置税收优惠额度,提升税收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和灵活性。此外,还应支持鼓励家庭共同参保,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参保缴费进行补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郭磊认为,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应增强共同富裕目标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的引领性,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具体包括搭建“中间小、两头大”的哑铃型“三支柱”结构,合理统筹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资政策等。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社保实验室)主办,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