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不仅仅是时间年度上的记忆,更是通往2024的因果线索。2024,不仅仅是扑面而来的未来,更是迭代2023的升级版本。2023年,中国正走近世界学术舞台的中央;2024年,中国将走得更近。中国拥有14亿多人正在进行的气势恢宏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为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这是一个国家对这个世界的伟大贡献。2023年,中国一直在贡献。2024年,中国必将贡献得更多。
中国学术就是在这气势恢宏的中国实践中萃取知识性、学术性与理论性,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将中国理论集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2024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从四个层面发力。一是提炼标识性概念。这种标识性概念须能对中国生活产生超强解释力,接受生活场景的洗涤;须经历众人所沿用的而不是学术个体自我生造的词汇,即经过学术共同体的集体理性选择,接受众人的洗涤;须具有历史维度上的足够沉淀,接受时间的洗涤。二是环绕式话语的生产。通过定位标识性概念,在标识性概念的周围孕育出一片具有阐释性的学术话语,让标识性概念辐射出一定面积的话语磁场,通过多种话语磁场之间的相互吸引来形成一种合力,由此形成话语在学术圈层中的凝聚。三是学术生态的塑造。基于这种凝聚性的话语群,再历经不断的沉淀、不断的累加、不断的迭代,经由若干次的升级,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学术生态系统。四是以此生态系统来实现学术群的集成化,构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群体系。只有经由从概念到话语到学术到学科等诸体系的系统化营造,才能完成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知识体系的搭建。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在未来应当表达出史谱性和广谱性的双重特性。史谱性是指它集成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智慧,是具有内含五千多年文明谱系的体系;广谱性是指它被他域国家所尊重所认可,具有世界的辐射性和光照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未来意义,就在于这将决定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学术的知识生产与知识表达在世界学术中的席位和份额。能否获得世界学术的主持权,能否为世界树立中国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决定着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将处于何种战略地位,这需要中国学术界不断上下求索的集体努力。
作为一名法学教育与研究者,2024年,我的学术目标就是:列出法律的公式,定义正义的算法,将一个个问题拆解成有温度的答案,为国家法治的蓬勃向上不断求解,提供更多解,更多最优解。保持对国家法治的敬意,怀揣对人间正道的憧憬,恪守一种天职的日常要求,来形塑一种向上的法律人格,努力成为规范世界里的思想者、意义世界里的探索者、理想世界里的守望者、“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