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是新时代培养人才、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优秀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
新时代优秀民俗文化的育人价值
优秀民俗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和社会变迁,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更蕴含着深厚的育人价值。
思想价值:培育家国责任担当。在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人们通过参与传统节日、仪式活动以及遵循习俗传统,从而培养其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价值培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道德品质,更有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比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春节期间合家团聚、辞旧迎新,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团圆的喜悦,同时,春节也是对祖先和家国的纪念与祈福,人们通过庆祝春节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思念,这种对家国的情怀在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下得以传承,使人们形成家国情怀的深刻认同。此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通过传统民俗文化的教育方式,教导孩子尊敬长辈、关爱家人,培养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在传统节日和家庭活动中,家长通过教导孩子参与仪式、遵循礼仪,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责任,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对于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情感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经济社会快速变迁的今天,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面临着多元思潮的冲击,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加自信地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坚定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借助传统节日、习俗传统和仪式活动等优秀民俗文化这一独特标识,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形成文化自信,自觉地传承优秀民俗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和不同民族中,优秀民俗文化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种多样性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增强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优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学会欣赏和尊重其他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道德价值:锻造团结协作品格。在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过程中,人们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共同庆祝节日以及遵循传统习俗等方式,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互助的品质,从而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在集体活动中,个体的力量比较有限,而团队合作的力量则是不可忽视的。在传统节日庆典中,人们通常会组织集体性质的活动,如舞狮舞龙、合唱、合奏等民俗,团队成员互相协作,学会善于协调、积极配合的能力,体悟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和体验优秀民俗文化,人们能够懂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协作的良好品质。通过这种共同体验,人们建立情感纽带,增进社会交往,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使得社会成员在传统习俗中找到归属感,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能力价值:提高创新创造素质。优秀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手工技艺和习俗传统,通过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们得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对艺术和创造的热爱,这种育人价值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推动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通过学习和体验优秀民俗文化,可以不断提高人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传统剪纸、编织、雕刻等手工艺品制作,是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和传承这些手工艺技艺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动手实践、不断探索,从而促进实践水平的提升,切身体验劳动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和体验优秀民俗文化,人们可以在优秀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开展文化创造。例如,在传统节日庆典中,人们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节目内容和展现形式,使得优秀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创新的实践不仅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更培养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积极影响。
新时代优秀民俗文化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
优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优秀民俗文化的瑰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发掘优秀民俗文化的育人价值,优化实现路径,让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学校层面:嵌入式融入教育教学,提高育人工作实效性。优秀民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至关重要,要将传统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学校课程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学素养提升。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优秀民俗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要引导教师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使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优秀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更好地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其次,融入优秀民俗文化的过程需要注重创新与实践。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照搬,而是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进行创新和实践。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课程、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教学,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让学生切身体验优秀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课程黏性和学生课堂兴趣。最后,要通过现代科技如多媒体、VR技术等,将优秀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
社会层面:互补式融入社区建设,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社区是优秀民俗文化传承的基础,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通过鼓励社区积极参与民俗活动,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助力育人效果的最大化。首先,优秀民俗文化传承者通常是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阅历和经验的老一辈人,他们是优秀民俗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社会应给予民间传承者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同时积极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以激励他们更好地做好传承和育人工作。比如,举办优秀民俗文化传承者论坛和交流活动,深入实施传承者培训和资助计划,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优秀民俗文化得以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其次,加强组织引导,通过在社区组织优秀民俗文化活动、节日庆典和习俗传承工作坊等形式,让社区居民亲身参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实践,增强他们对优秀民俗文化的情感认同。同时,社区可以成立民俗文化促进组织,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共同推动优秀民俗文化在社区中的传承和弘扬。最后,学校、社区和民间传承者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要做好优秀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艺的讲授,组织学生参与优秀民俗文化活动和体验;而社区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场景和资源,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优秀民俗文化,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和责任分工,有助于确保合作的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双方可以建立定期交流平台,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机制,学校可以了解社区的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情况,而社区也可以了解学校的教学需求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协调资源,以推动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播层面:改进传播方式方法,扩大育人工作影响力。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要进一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创新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形式,从而更高地发挥其育人价值。首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民俗文化,将传统民俗文化内容生动形象地予以呈现,增加优秀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提高年轻一代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比如制作传统节日庆典的虚拟现实体验,让人们在虚拟空间中感受优秀民俗文化的魅力;通过视频展示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和学习传统工艺的技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也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传统民俗活动之中等,这些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参与感和互动性,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优秀民俗文化,提升育人成效。其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平台,要善于利用这些平台来传播优秀民俗文化,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例如,通过创建优秀民俗文化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及时发布优秀民俗文化的相关资讯和活动信息,以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参与。最后,通过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库,将珍贵的优秀民俗文化资料数字化存储和整理,使其更好地保护。人工智能技术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可以用于优秀民俗文化的数字化挖掘研究,从而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可持续传播、传承。
发展层面:引导文化创新创造,促进育人价值可持续。文化创新创造是对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从而促进优秀民俗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其全面发展。首先,要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优秀民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表现形式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转化,通过文化创新创造,将优秀民俗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其焕发新活力。例如,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加入现代科技元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优秀民俗场景,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优秀民俗活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优秀民俗文化通常包含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通过创新和创造,可以赋予其更好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例如,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化表现手段,将优秀民俗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艺创作之中,形成更高层次、更富内涵的艺术作品,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最后,深入挖掘优秀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育人故事和价值意蕴。通过引导学生在优秀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以优秀民俗文化为题材进行创新创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创作出独具个性的作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优秀民俗文化,增强他们对优秀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编号:JAS20072]、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培育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究”[编号1119211001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