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

2023-11-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作为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使命观、天下观、和谐观、价值观都在深层次上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支撑与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智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需要从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与文化精神等角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蕴,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以民为本、本固邦宁的使命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人民至上的使命观涵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贯通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价值追求,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更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民本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传承。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人民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当代发展。我国古代最早阐发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是在《尚书》中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再到儒家的仁政学说对民本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的思想主张,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主张影响和贯穿中国历史,体现仁政和爱民思想,其实践价值延续至今。“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的民本思想充分体现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执政目标,正是源自民本思想的深厚底蕴,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起到凝聚和统领作用,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奋斗精神,以“人民至上”为逻辑起点,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内核,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底色,开辟了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

  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西方中心主义、霸权主义的世界观,中国式现代化融汇“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秉持“为人类谋大同、为世界谋发展”的胸襟,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平思想的继承。面对当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冲突频发、全球生态危机等问题,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作为崇高使命,始终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核心所蕴含的“协和万邦”的观念就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代代相传,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中国式现代化深受传统文化协和万邦观念的影响,在当代中国的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周礼·春官宗伯》提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论语·季氏》谈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亲仁善邻、和谐发展的中华传统观念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的鲜明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共处一个地球村,命运与共,中国秉持大国责任与担当,提出同世界各国人民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观念的体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代表了中国古人“以天下观天下”的天下观,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视野,也从而摒弃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创立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道路既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还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立足我国国情、又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伟大实践。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符合当今世界的潮流,更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超越了西方对待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一味的征服和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华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现代话语转化,是考虑中国国情和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度的科学决策,是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全球认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是对中国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延续。当前全球变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万物辩证统一的关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自然视作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论证了天人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中华生态文明观的传统基础,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最根本的,先于世间万物的存在,人、天、地合于自然之道,揭示了宇宙自然万物都应当遵循自然法则。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认为万物都有灵性,自然界、生物界和原始社会都充满了生命活力,是一种与物为一的自然观,强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要推动人与万物的平等和谐。中国古代中哲学蕴含丰富的自然生态观,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具有实践借鉴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自觉,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践行绿色、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正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生态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传统文化视阈下“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引领,更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廪实知礼、厚德载物的价值观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治国要先富民,廪实知礼是以共同富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厚德载物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诉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并举的价值观的赓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历程中,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的追求,《管子·牧民》有云“仓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治国之道,富民为先,也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共同富裕观念,使“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的共同富裕理念始终贯穿于社会治理之中,承袭中华优秀文明基因,创造出《后汉书·仲长统传》中所描绘的“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的现实图景。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目标之一,牢刻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物质富足之外更需要精神力量凝聚人心,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厚德载物、以德为先是中国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并由自身的品格惠及他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宗教和谐视阈下藏彝走廊多民族互动关系研究”(编号:BS2022327)研究成果】

  (杨京美,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蔡华,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