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民族大学生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11-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当代青年人的磅礴力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使命。那么,如何有形、有感、有效地引导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我们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铸牢当代各个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科学的课程实践路径。

挖掘中华民族故事思政素材资源,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

  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些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提供了不竭源泉。中华民族故事是中华民族最真实的写照,透过中华民族故事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价值和中华民族智慧,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是我们共同的时代命题和时代使命。高校思政教育肩负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和智慧的重要实践活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

  首先,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质与形态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厘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渊源,借助国家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最新成果,尽可能呈现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和各区域文明演进的路径。要善于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故事,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传递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富故事素材,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征和独有形态。

  其次,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发展方面,可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着手,既挖掘远至上古时代的中国神话故事,又梳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故事;既侧重华夏文明所创造的历史,又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创新实践经历;既讲述感人肺腑的各民族英雄人物事迹,又展现各民族平凡普通人的暖心小故事,在诸多中华文明故事中呈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风貌和价值理念。

  最后,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特质方面,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如何创造灿烂文明、巩固民族团结、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故事。从作物种植到动物驯化,从重视礼仪到创造文字,从百家争鸣到四大发明,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思想引领、文艺创新和社会制度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今天,不断发展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不断巩固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都更加鲜活地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精彩故事。同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培育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依托和思想源泉。总之,高校应深入挖掘好中华民族故事思政素材资源,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夯实内容、打牢基础。

构建中华民族故事思政话语体系,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载体

  中华民族故事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中国文化话语的展示,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属性和教学理念的内涵具有一致性。思政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外在表达形式,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社会的“能量流”,是思想政治语言、知识和文化影响个人与历史的过程。构建中华民族故事思政话语体系,就是运用好中华民族故事,来构建具有政治性意蕴、学理性支撑、哲学性思维、通识性表达和有效性传播的思政话语体系,并将其落实到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过程。

  首先,将中华民族故事融入高校思政理论的内容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融入。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阶段的课程可以不同程度地融入中华民族故事,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可以从存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阐释中华民族故事的哲学性思维;再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可以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内容来展现中华民族故事的价值依托和思想内涵。

  其次,将中华民族故事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能为思政教育提供系统性保障,因此,可以在教材编写、课程讲授、培育方案、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和课程评价方面加入中华民族故事的思政元素。借助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融入、整体推进、实践转化和实效评价,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合力,取得综合性的教育实效。

  最后,借力高校思政课优良的师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故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高、知识功底厚、教育技能强,能够用创新的思维和宽阔的视野去把中华民族故事讲正确、讲深厚、讲鲜活。针对性地对高校思政教师加强中华民族故事的主题培训,有助于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推进中华民族故事思政教学实践,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式

  中华民族不缺乏生动的故事,关键是要有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能力,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在讲故事的同时把故事中的哲理和情感传递给受众,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由此而言,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正是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艺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创新方式。

  首先,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教学法,用生动的中华民族故事呈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立场、观点和方法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在政治鲜明性、理论严谨性和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给予课堂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在讲学实践中注重专题式教学、访谈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方式,增强中华民族故事推进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让中华民族故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参观、调研、讨论、辩论、演讲、微电影、演出等实践方式,依托各民族传统节日和特色文化活动,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开辟“第二课堂”,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感,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后,与时俱进地打造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平台,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了思政教育资源,构建了更为精准、敏捷、有效的思政教育体系,这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形象化,有助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给大学生带来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体验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让大学生在充分领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基础上,从知、情、意、行等维度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民族,进而增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记忆,脉络清晰、史料丰富、案例鲜活。挖掘好、利用好中华民族故事的丰富素材和资源,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加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各民族大学生讲好我国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意义。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有利于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帮助大学生持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课题研究类)项目“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百年演进与赓续发展”(项目编号:21STA014)】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育;中华民族故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曾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