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3-11-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从自在走向自觉自立自强、从五千年古代文明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光辉历程。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趋势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民族发展经历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基因体现出的内在特性,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必要条件。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大一统”的历史传统、从“书同文”到今天的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面得以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在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延续中华文明的荣光。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与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密不可分。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农业技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断传承与创新,无不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当前,国潮“澎湃”、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经由科技赋能“活”了起来、“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得到青年人的关注……彰显出蓬勃的文化创造力和无比的文化自信,体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反映出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性精神。

  推动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发展的“大一统”等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与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着数次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但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这造就了中华民族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历史上,我们祖先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民族走廊、京杭大运河等“硬联通”,不断实现中华大地内部以及与世界各国文明的“软联通”和“心联通”。今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为落脚点,不断推动国际合作,开拓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融互鉴的新境界。

  中华民族历来以主张“天下太平”爱好和平著称于世,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引领中国走向现代,也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可参考的现行模式,是在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进行全新的探索,需要我们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注入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一个民族也不能少”。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崇高理想,为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文化根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充分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一方面中国人历来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另一方面也强调“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义利合一、厚德载物等人文精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继承和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又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下赋予了新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等生态观内在相通。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取向,例如“天人合一,与自然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等展现了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共存关系。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华民族素有“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主张“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的精神,倡导“和为天下之道,和而不同”的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传承“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传统思想,更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多元一体’的思想也是中国式文化的表现,包含了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容纳,产生凝聚力,做到民族间和国家间的‘和而不同’的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结合。”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进程中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民族发展过程,就是各民族在历史上不断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国家理论与中华民族“大一统”演进规律深度结合,从治国理政角度提出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多元一体之“元”,不仅体现了民族多样性,也体现了与民族发展相关的多样区域、语言、宗教、习俗和文化。这并不是各自独立互不干涉,而是持续变动互构。在这个变动互构进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多元一体之“体”,反映了各民族在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共同性和统一性,展现了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充分昭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升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在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下,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新的篇章。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心项目“民族事务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项目“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本质和优势研究”研究成果;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课题研究类)项目“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百年演进与赓续发展”(项目编号:21STA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