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的民间艺术。一方面,对中国民族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各民族生活的“艺术”方面。另一方面,“艺术”研究不仅在日本开展,在其他地方也在进行,尤其是亚洲和非洲。
民族学的影响。民族艺术学会的创始人木村重信曾在法国民族学研究所工作过两年。马塞尔·毛斯建立的法国民族学研究所也很重要,在那里出现了一场欣赏非洲艺术质量的运动。
日本民俗学和中国民间艺术研究。在日本,有一种不同于西方民族学的民俗学,它是由柳田国男创造的。此外,还有柳宗悦发起的“民艺运动”。中国的民族艺术研究在某些方面与日本的民俗学相似。这是因为研究的主题主要是国内事件。
民俗学的目的首先是调查濒临消失的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被称为地方生活方式),并通过调查结果明确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中国的民族艺术研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费孝通“中华民族”概念)。
民俗学和民族学(或人类学)有什么区别?柳田国男认为,民俗学的出发点是“观察自己的环境”(《民俗学理论》,1934年)。这种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没有距离的情况下开始调查的方法被称为“亲和逻辑”。西方民族学或人类学的研究重点是与研究者所属社会不同的“未开化社会”。这在认识论上是基于研究者将自己所属的社会(现代社会)与所研究的社会进行二分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对立逻辑”。
艺术还是人类学材料?上述观点表明,研究民间艺术有两种逻辑和方法。这就是亲和逻辑和对立逻辑,后者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视为二分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法国民族学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日本,即使研究对象是不同社会的文化和艺术,也有一种将研究建立在亲缘逻辑基础上的倾向。基于亲和力的逻辑,它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它既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人类学材料。
如今,西方人类学中的“未开化”概念已受到批判,“未开化社会”这一主题已不复存在。中国和日本都不太依赖“未开化”概念。在我看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仍然是一个时代的概念,但是在日本,“民族”一词的使用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中使用的ethnicity概念,以及柳田国男在民俗学中使用的“常人”或vanacular 概念。无论如何,基于亲和力逻辑的研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系作者在“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历史与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