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雨微 练志闲 通讯员 丛敏 闫瑾 摄影 宗琪琪)10月19日,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300余人与会研讨。
会议现场 宗琪琪/摄
本次会议是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举办的该系列研讨会的首次会议。会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开展深入交流,旨在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提出创新性意见建议,有效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陈雨露,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德克萨斯大学教授唐纳德·沃斯特,德国科学院院士、杜塞尔多夫大学原校长阿方斯·腊碧士,韩国济州汉拿大学校长金星勋,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马敏,日本大和综研原副理事长川村雄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馆长詹福瑞,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主席陈企业,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陈宗胜出席研讨会。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琪主持开幕式。
陈雨露在致辞中指出,实现国家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践历程的理论总结与升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绘就了新的图景、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经济增长含金量进一步提高,必将持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强大能量。同时,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以自身的现代化实践为基础,努力解决国际难题,展现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陈雨露表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学界关注和热议的焦点。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大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南开更是瞄准这一领域主动布局,高规格成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致力于持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佳发展路径。南开学人在国家建设发展进程中提出的诸多政策建议,被陆续应用于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助力。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够汇聚更多真知灼见,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南开大学名誉博士、名誉教授洛朗·法比尤斯在致辞中指出,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很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促进中法两国人民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当前,人类面临气候变化这一严峻挑战,亟需全球性的解决方案,推动可持续的现代化。因此,各国政府在着眼短期目标的同时,更应重视长期战略的制定,并着力构建和谐的国际合作关系。他表示,多边主义是前进道路的必然选择,他将始终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努力推动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斯蒂芬·罗奇致辞并以“冲突解决之路”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强调,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美两国应共同为增进合作寻求新路径。为此,他提出了“三步走”方案:一是重建信任,推动两国合作关系逐步扩展至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议题。二是促进增长,需构建以规则为基础的高标准双边投资协定。三是搭建新框架,可探索设立中美秘书处,为两国进一步深化关系、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在高端对话环节,8位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发展进程中的学术课题、实践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分享精彩观点。
第一场高端对话由龚克主持,斯蒂芬∙罗奇、郑永年、陈宗胜三位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展开研讨,涉及生态文明、地缘政治、创新驱动等方面,为解决当前全球发展中一系列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高端对话一 宗琪琪/摄
龚克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中国与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经济体,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应通过加强沟通对话、深化技术合作的方式,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中国也将尽最大努力,实现“双碳”目标这一重要承诺,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斯蒂芬∙罗奇强调了构建和谐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中美作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两大重要国家,应努力深化科技领域合作,为国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郑永年表示,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勇担大国责任,让世界各国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一是现代化是多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其中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方式;二是现代化要符合国家自身实际及其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自己探索出来的现代化方式,基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三是任何国家都可以找到自身发展的现代之路,中国不会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强加于其他国家。
陈宗胜表示,美国政府应该摒弃过时观念,对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五千年来形成的融合、包容的文化传统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
第二场高端对话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主持,唐纳德·沃斯特、阿方斯·腊碧士、郑新立三位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关怀”展开研讨,聚焦人民福祉及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分享中国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高端对话二 宗琪琪/摄
王利华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关注。当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根本出发点。
唐纳德·沃斯特认为,面对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应致力于将自然科学中的相关生态理念合理且恰当地融入现代化发展理念之中,寻求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各国也应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持续平衡的理想状态。
阿方斯·腊碧士探讨了传染病与现代化、全球化之间的关系。他表示,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也增加了疾病快速传播的风险,甚至造成社会失序等问题。这需要各国联手解决,探索建立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机制,制定多方参与的科学政策,推进全球健康体系建设。
郑新立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幸福指数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未来,中国将逐渐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引入更多科研力量,助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平衡发展与环保的作用,郑立新向本网记者表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补充。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以经济增长来衡量发展,第二个阶段在经济之外也看重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三个阶段强调人自身的发展,包括人的健康、寿命和智力的提高。他表示,联合国发展理念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就是人文社会科学推动自然科学进步的最好例证。
唐纳德•沃斯特在问答环节就逆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合作议题提出,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尚不足以应对整个地球的复杂问题,因此人类应当保持谦逊、积极的合作态度。
本次研讨会还设有五个平行分论坛。52位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和“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从现代化的理论发展、探索实践、关键问题和重大需求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开展了对话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