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当代意义

2023-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今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180周年。国内外学界关于这一著作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黑格尔国家哲学批判、唯物主义立场转变、政治哲学及其思想史地位等方面虽然引发了一些争论,但总体上也达成了一些共识。马克思曾说,“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关注的问题域也存在差异。站在180年后的今天,如何基于思想史和东西方语境重新理解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仍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0/t20231012_5689987.shtml

  法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表现形式又有其同一性,每一个变化有着持久性。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万事万物之间就已经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正是这种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决定了它们之间构成了一种持久的可能性律法。而这种持久的可能性律法正是源于正义和公正,正义先于任何法律而存在,而平等又是公正之法的基础和建基原则。孟德斯鸠的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同时也成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起点。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0/t20231012_5689988.shtml 

  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直接针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文本,黑格尔与马克思在若干政治哲学议题上的关系,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关注的焦点。不过,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往往都直接关注政治哲学的议题,因此在实践哲学的研究层面较好地推进了相关研究。在理论哲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关于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的哲学立场,当代实践哲学研究基本默认了传统观点,普遍认为青年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转向了哲学唯物主义,但这一哲学立场,远没有青年马克思对社会政治领域的转向来得重要。本文认为,不能深入理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哲学立场,不仅让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双重批判,即政治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相分离;更重要的是,忽视哲学唯物主义的内涵,也将削弱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方面,造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在不自觉中滑向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0/t20231012_5689989.shtml

  阶级概念正在时代中消解、隐退与失语,无论是政治学、社会学,甚至哲学领域都已经用“阶层”概念置换了“阶级”概念。阶级概念如此被边缘化,或许肇因于现代社会物化意识的滋生,但仅仅被能指为经济财富、社会地位差序的经验性存在,这是对马克思阶级概念最大的误解。为了摆脱阶级的阶层化理解,完整、辩证且科学把握马克思阶级概念,尚需回归马克思早期经典文本中去,详细勘察其对阶级概念的叙事方式、问题导向与逻辑进路,以期为把握马克思阶级概念奠定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这一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哲学向唯物主义哲学转变的里程碑式作品。无产阶级概念在《导言》中首次出场,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阶级概念的借用、知性理解到阶级概念的现实把握,继而为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演进、发展描绘了基本轮廓。尽管马克思在后期交互使用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概念并呈现出更为深刻、现实的阐述,但是其哲学规定和总体逻辑早已奠基于马克思《导言》文本之中。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0/t20231012_5689990.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编辑:王志强(报纸) 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