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理解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3-10-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之际,外交部于近日发布《关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下称《方案》),全面阐述中国对当前全球治理重点领域、空间的立场和主张,以及对于治理体系发展变革的方案和愿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丰富全球治理的理论内涵与外延。全球治理作为概念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并在二战后随着相互依存、国际制度主义、多层治理、全球宪政主义等理论的出现而逐步受到关注。1992年,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的“全球治理委员会”,及其成立前后发表的《关于全球安全与治理的斯德哥尔摩倡议》和《天涯若比邻》报告,被视为全球治理的主要理论根基。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治理”的认知停留在“没有政府的治理”“多元权力中心”和“基于目标的权力让渡”等,强调非传统和网络化治理模式,其理论阐释受到西方国家学者主导。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能源和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的影响超出预期,对全球治理的关注不再围绕是否建立“超国家机制”或实现主权让渡,而更强调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果,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也使全球治理需要将发展中国家嵌入其中。

  近年来,由于部分国家政策的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和内顾化倾向不断加强,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赤字,全球治理中的“西方中心主义”逐渐式微。此次发布的《方案》不但回顾了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立场,还全面梳理了人类安全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重要理论创新。

  第二,为破解“全球治理失败论”提供思路。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时指出:“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大国竞争摩擦、地区对抗冲突不仅导致现有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与治理赤字更加突出,也导致部分国家对于多边主义的兴趣转为“少边主义”(Minilateralism),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呈现抬头之势,“强者为尊、丛林法则”再度得到推崇,“全球治理已经失败”的声音甚嚣尘上。

  《方案》通过多维度视角,突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对于破解全球治理困局的价值。在安全维度,明确了中国对于全球安全和地区热点问题的主张,倡导要和平而非战争,信任而非猜疑,要团结而非分裂、合作而非对抗的理念,把参与全球安全治理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维度,强调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推动国际社会巩固扩大发展共识,将发展始终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为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明确方向;在文明维度,强调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还提出共同推动人权文明发展进步,旨在帮助各国实现文明的共生共荣,以及对文明优劣论和文明冲突论的超越。《方案》的相关主张、思路和愿景,有助于改善各国对于全球治理的负面认知,特别是改善全球治理目标的失焦状态,治理体系的能效短板,治理机制的代表性缺陷,治理话语权的失衡格局。

  第三,推动回归“发展优先”的议程轨道。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国家出于维护霸权地位和强权体系的战略焦虑,拉拢“志同道合者”构建基于地缘政治目标的议题联盟;以“去风险”之名,强推“精准脱钩”和“去中国化”;强化冷战思维主导的同盟安全体系和“小圈子”对抗格局;以“民主”和“人权”为幌子,行干涉主义之实;通过维护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对霸权思维进行包装;推动经济武器化、金融武器化、技术武器化、能源武器化等做法,严重破坏了全球治理议程与合作共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日指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期限已经过半,而如今只有15%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按预期进展。

  《方案》强调“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推动国际社会巩固扩大发展共识,将发展始终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呼吁发达国家兑现在官方发展援助、气候融资等方面承诺,提出建立公平合理、持续稳定的农业贸易秩序,倡导实现人人获得可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现代能源目标等内容,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优先关切相呼应,也为各国重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动力。

  第四,助力新疆域治理建章立制。当前,科技进步推动全球治理进入加速变革期。一方面,各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学、数字经济、生物技术、先进制造业的技术突破,导致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重组。另一方面,创新成果也拓宽了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各国在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新空间的科学、安全、政治和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其相应的权益范围和内涵发生转变,影响着国家间互动与博弈方式,逐步改变新疆域治理的主体、结构和路径。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科技创新发展也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新疆域治理提供坚实保障。《方案》在传统的“海极空网”四大新疆域之外,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增加了数字、人工智能两类新空间,强调秉持和平、发展、普惠、共治原则回应现存问题和治理需求。《方案》尤其强调“少数国家不得将霸权思维渗透到新疆域治理中”,呼吁“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意见、利益和诉求”,“充分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权、话语权和决策权”,可以成为化解治理新疆域中人类活动和机制缺失、开发利用和保护空白、绝对利益和公共利益三大矛盾的有效方案。

  第五,彰显大国的特殊责任担当。2020年,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了《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宣言》,各国强调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承诺遵守国际法并维护正义,还承诺加强全球治理,构建今世后代的共同未来。但需要看到,面对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气候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具有广泛影响的事件,全球治理现有体系暴露出一定的能力短板,推动其变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集体共识和优先议程。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仅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之义,更是优化全球治理体系的代表性和包容性,提升发展中国家发言权和决策权的重要途径。《方案》明确了中国推动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以及各类全球经济、卫生治理体系的改革思路,特别强调兼顾公平和效率,符合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符合大多数国家对于更加平等、多元、包容、有效的全球治理的普遍期待。

  对于理论工作者而言,需要进一步提炼中国对于全球治理的理论贡献,梳理中国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成果清单,通过更加体系化的阐释,更为精准的归纳,更具代表性的案例,充分展现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的信心,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决心,为全球治理变革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恒心,以及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共享机遇、共创未来的初心。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张黎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