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学研究新进展与展望

——“东亚唐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2023-10-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郁婷婷)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诗人学者通过对唐诗的阅读、评论和仿作,也一直在丰富着唐诗的文化蕴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伯海先生提出建设“唐诗学”学科,认为“唐诗学是关于唐诗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学问”,撰写《唐诗学引论》,编撰《唐诗书录》《唐诗汇评》,从目录学、史料学和理论研究三方面开启唐诗学建设工程。
  9月1-3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和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东亚唐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旧体诗人林在勇致欢迎辞,上海师大兼职教授、唐诗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伯海书面致辞,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陈尚君教授、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秘书长李芳民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东亚唐诗选本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第一辑)新书揭幕仪式。开幕式和新书揭幕由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东亚唐诗学研究会会长查清华教授主持。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学者100余人参加学术交流。
“东亚唐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东亚唐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林在勇表示,唐诗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也在东亚各国发挥着持续、深远的影响力。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唐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传统,也要发掘唐诗作为“桥梁”在东亚各国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有深厚的学术积淀,马茂元先生、胡云翼先生开其源,陈伯海先生奠其基。陈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任古籍所所长,后来调入上海社科院,数十年来一直是上海师大的兼职教授,帮助上海师大培养博士生和中青年教师,率领唐诗学研究团队攻坚克难,取得标志性成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17卷本近1000万字的“唐诗学书系”在学界产生深远影响。此次会议的召开和研究会的成立,也是对上海师大唐诗学研究传统的肯定、继承和发扬。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旧体诗人林在勇致欢迎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东亚唐诗学研究会的成立与展望
  陈伯海先生对新成立的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寄予厚望:从中国传统的唐诗学转向东亚,不仅仅是一个扩大研究面的问题,还有一个转换视角的问题。研究东亚唐诗学,至少要增添一个视角,就是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视角。要留意他们自己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跟我们中国传统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完全一样。有一些结论看起来很相同,但其根底可能差异很大。对待不同民族文学要进行比较的研究,要有这个视野,特别是要注意它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总结不同民族研究唐诗的历史经验,揭示其真正的文化底蕴。
  陈尚君表示,东亚的唐诗研究不仅要有古今贯通的眼光,更要立足于现在的格局。东亚的唐诗文献是研究唐诗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东亚的唐诗文献亦在文本的流传和保存方面与中国本身保存的文献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化影响之下,古代东亚汉文化圈,他们用汉字所写的诗歌既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又与中国诗歌有很大不同。此外,他们对唐诗的阅读、理解、传抄、批评、分析等方面,皆呈现了非常不同的面貌。希望东亚唐诗学研究会的成立在基本文献的发掘和传播,各种问题的研究和展开,以及通过东亚唐诗学研究带动整个中国唐代文学研究的水平方面,都能做出积极的、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陈尚君教授致辞作第一场大会主题发言点评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詹福瑞认为,中国文学只有放在世界文学的大格局里,才能定位中国文学的意义、价值、地位以及中国特色。但这种价值和地位并非自然呈现,需要不同政治、文化、族群、语言之间的翻译、介绍、交流和研究,方能揭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性,发掘哪些为中国独有、哪些为世界共有,才能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东亚唐诗学研究会的成立,以及几次东亚唐诗学国际研讨会意义重大。他还充分肯定了学会集刊《东亚唐诗学研究》不断推出的系列成果,认为东亚唐诗学研究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势头。相信东亚唐诗学研究会能进一步联络东亚唐诗学研究的学者,为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教授致辞并作第一场大会主题发言点评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李芳民提出,东亚唐诗学的研究,已成为当代唐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形成了颇有声势的研究力量。上海师范大学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在唐诗学研究方面积淀深厚,成绩突出,为当代唐诗学研究的体系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又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研究的视野由中国古代的唐诗学扩展到整个东亚唐诗学领域。相信东亚唐诗学研究会的成立,一定能够更好团结海内外相关研究的学人,给大家的学术交流与学术研究提供方便。希望东亚唐诗学的研究方面能以高远的眼光精心谋划、精心组织,使东亚唐诗学研究不断深化,并开创出新的研究局面。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秘书长李芳民教授致辞并作大会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东亚唐诗学研究会会长查清华教授主持开幕式和新书揭幕仪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唐诗学研究的新进展
  会议有四场大会发言,论题涉及各国有关唐诗的文献、传播、接受、诠释等若干问题。
  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卢盛江,韩国延世大学国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许敬震,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瑞峰作第一场大会发言。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董乃斌主持第一场大会发言,董乃斌和詹福瑞、陈尚君作第一场大会发言评议。
  卢盛江认为,王昌龄《诗格》是诗路的产物,经由海外诗路流传到日本。我们可以从诗路的角度研究东亚唐诗学。诗和路是一个基础,人是主体,所以研究东亚唐诗学应研究文献,但同时更要研究人,研究东亚唐诗学活的历史。
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卢盛江作大会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许敬震关注唐诗在古代韩国被阅读、翻译、注释的情况。他对《李白七言》所载《唐音遗响》的谚解与原诗及其它现存抄本《遗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揭示了谚解李白七言诗的《李白七言》编撰者为韩伯愈。
韩国延世大学国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许敬震作大会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肖瑞峰将刘禹锡的唱和诗置于唐诗新变的视域中加以考察。他认为其区别于同侪的特异之处,首先是渗透于其间的哲学元素以及为宋人导夫先路的理趣,其次是豪健爽朗的抒情格调,再次是对艺术形式的极致追求。
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瑞峰作大会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戴伟华,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科教授道坂昭和李芳民作第二场大会发言。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飞主持第二场大会发言,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查屏球,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文凡作第二场大会发言评议。
  戴伟华通过对杜甫《秦州杂诗》之十二的现地解读,探讨了诗歌创作现场与环境的还原。他认为,现地考察对理解“山头南郭寺”一诗的意义体现在直观性、准确性(破旧注之误)、启发性和整体性。
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戴伟华作大会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道坂昭广关注“初唐四杰”对陶渊明的接受和塑造。他认为,陶渊明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归居田园的隐士,但杨炯和王勃却往往引用他彭泽县令的身份,目的在于彰显陶渊明社会身份下独特的价值观和充实的精神世界。
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科教授道坂昭作大会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董乃斌主持第一场作大会主题发言并作点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飞主持第二场作大会主题发言并作点评、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文凡作第二场大会主题发言点评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李芳民探讨了“渭城”作为一个诗路别离意象的生成与经典化。他认为,“渭城”作为秦都故地,入唐后成为一个意旨丰富的诗歌意象,入宋以后确立了“渭城”意象的别离意旨。由于宋代文人的诗、词及画家的绘画创作,“渭城”作为文学作品的“别离”意象遂得以经典化。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罗时进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文学院惟学书院院长胡可先教授,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德辉,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左江作第三场大会发言。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卢燕新主持第三场大会发言,《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张震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罗宁作第三场大会发言评议。
  罗时进认为,“唐诗之路”研究需要专门性、特色化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将路程、生活、经验作为“唐诗之路”的三重构境,通过唐人的行走路程,表现唐人丰富的生活和情感,抉发唐诗书写的经验贮存和审美意识,为唐诗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罗时进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胡可先考察了宋人注杜的三种整理本,指出《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是在原本散佚较多的基础上重在辑佚的整理著作;《新定杜工部草堂诗笺斠证》是融合较多整理者见解的新著;《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则是恪守古籍整理规范的精审著作。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文学院惟学书院院长胡可先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李德辉认为,南行北归文学是唐代行旅文学的重要主题,有特定的含义和范围。交通体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学生产场域,具有强大的文学生产效能,并有一定的路线分布规律。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德辉作大会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左江认为,朝鲜行纪中的次杜诗很丰富,使行路上的次杜诗是朝鲜诗坛风尚转变的外化,是人在旅途、局势动荡等艰难时刻的情感流露,也是使臣们对两国关系、华夷观念的重新审视。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左江作大会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教授文艳蓉,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玉珺,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晓霭,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副会长、日本国立广岛大学文学部副教授陈翀作第四场大会发言。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寅生主持第四场大会发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焄、海滨作第四场大会发言评议。
  海滨回顾了薛天纬前辈的学术成果,明确其学术理念与治学路径,即师范前贤风标,开拓学问格局;立足文学鉴赏,重视细读文本;固守文献根基,开拓文献视野;倡导问题意识,力求言之有物;崇尚人性视角,观照文学研究。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作大会发言并作第四场大会主题发言点评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文艳蓉以日本公私文库所保存的宝贵唐抄本为基础,从唐代五言分体的意识、唐代文体编集原貌及诗作修改情况、愿文在唐代的发展变迁三方面论述了唐代文体的初期形态和原始面貌。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教授文艳蓉作大会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刘玉珺通过《唐诗合选详解》在越南的传播,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选本对越南雅俗文学创作的影响、中国书籍传入越南的途径、越南知识人对于中国文学典籍的阅读和改造等面貌。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玉珺作大会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杨晓霭认为,把唐诗学置于跨文化传播视域时,充分利用唐诗教学资源,提高来华留学生、本土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学习质量,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无疑应是唐诗学学科建设中值得关注的内容。
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晓霭作大会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陈翀通过梳理有关道家的史地文献,考辨论证了《遊紫霄宫》诗非白居易本人之作,而是由宋元文人据佚名诗人所改写的游戏诗。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卢燕新主持第三场大会发言,《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张震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罗宁作第三场大会发言评议。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寅生主持第四场大会发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焄作第四场大会发言评议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本次研讨会还设四个分会场,数十位专家学者从中国历代唐诗接受研究、唐诗本体研究、唐诗与日本汉诗创作、韩越日唐诗学批评等方面展开交流研讨。
  会议闭幕式由央视“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主持。
央视“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主持会议闭幕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教授作大会总结,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创新性成果。他表示,经过一天半的热烈讨论,与会学者对唐诗学研究的对象、思考和方法等问题充分交换意见,密切了彼此间的学术交流。本此会议共收到中、日、韩三国学者的论文87篇,主要围绕唐诗文献在东亚各国的传播与整理、东亚各国的唐诗论评、东亚各国诗歌创作对唐诗的接受、宋元明清唐诗学在东亚各国的影响等论题展开讨论。这些讨论视野多样、思路多元,揭示出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重要的遗产,在东亚文化圈内各有特点、各有侧重的影响及其独特的路径,有助于我们拓宽古典诗歌的审美视野、文化视野,同时也为今天的唐诗研究注入活力。
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教授作大会总结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查屏球致闭幕辞。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碰撞融合,东方人在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时,它的自我文化自救意识已经愈发强烈,这时候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意识越发突出。在这样一个人文思潮的背景下强调对东亚唐诗学的研究,应该是符合学术思潮发展的趋势的。应该看到,唐诗是东亚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构成部分,东亚人以唐诗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成分,还与包括我们本土在内的东亚人对唐代文化、对唐代的历史记忆有关。在世界文明进程过程当中,唐代的文明在那个时期一枝独秀,处于世界文明之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文化记忆,所以东亚人学习唐诗,也是在传承着中华文明或者说以汉字为代表的儒家文明。唐诗成为东亚的共同经典,其审美范式与审美理念磨砺出了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诗学意识。这样看来,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的研究基地将新的学术增长点定位在东亚唐诗学,不仅仅是第三代唐诗学传人自身学术发展的需要,也契合当前学术发展的时代趋势,迎合了学界的需求。诸位与会者表现出的探索精神与学术热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表明东亚唐诗学将成为中国唐代文学一个新的学术亮点,成为唐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推力,必将促进中国唐代文学研究。我们热切期待它健康发展,蒸蒸日上!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查屏球致闭幕辞并作第二场大会主题发言点评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参加“东亚唐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