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如何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形成内外协同格局,是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昆明市辖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于2018年9月29日摘除“贫困县”的帽子。全县面积3588平方公里,总人口57.78万,居住着汉、回、彝、苗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91万人,占总人口的24.06%。寻甸县的内生发展着眼于乡村内部资本与外部资源的良性循环,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参考。近年来,寻甸县整合治理资源,激发产业动能,提升教育治理,全面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寻甸县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挑战
寻甸县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社会文明程度较低、社会发育滞后等短板相继暴露。一段时间内,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可以概括为主体困境、机制困境、行为困境三方面。
第一,主体困境:治理中坚力量仍需充实。寻甸县人口“两极化”“空心化”与县内发展“差异化”的背景,造成了基层治理过程中存在较为突出的三个问题。首先,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仍不够凸显。据不完全统计,长期在村里的老年党员相对多,青年党员多外出务工。其次,部分村民主体意识不强,村民与村民间缺乏有效协作。部分村流传着“村干部在干,村民在看”的口号,如在某社区绿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社区干部连续两周带领村干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但罕见村民参与。最后,基层组织力量整合力度仍然有待提升。基层自治组织、志愿服务组织、行业服务组织等较为缺乏,导致基层治理整合力度不够。
第二,机制困境:内外协同机制仍需完善。在产业发展内外协同推进、聚集形成规模效应等方面的成效还未充分彰显。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例,一方面,行业高度依赖外部支持,内生动力不足。寻甸县域内有优质旅游资源,但门票价格较高、集群优势缺乏、群众参与不积极、配套设施不足、卫生环境不佳等现象制约了文旅产业发展。旅游产业红利未能惠及区域内各民族群众,在地群众参与旅游产业的获得感不强。另一方面,外部支持专业性、创新性不足。寻甸县仍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但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行业发展不成熟等问题,且缺乏人才支持与专业规划,区域内丰富的文旅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规划不足。
第三,行为困境:惯性思维仍需破除。“福利依赖”“帮扶依赖”等思想惯性没有完全消除,怎样以教育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仍然需要深入思考。首先,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寻甸县学前教育普及率尚可,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基础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其次,探索多方合力促教育的思考不够深入。部分干部群众仍把解决教育问题简单理解为教育局等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对于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理念理解不深。其三,曾一度存在“县中塌陷”困境,高中阶段优质生源流失较多,本科录取情况不理想,在昆明市处于落后地位。
内生视角下实现县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寻甸县的内生发展模式探索以实现乡村振兴内部动能和外部支持高度协同为目标。近年来,寻甸县积极探索实现县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针对前述问题,寻甸主要的探索措施可以从主体、机制和模式三个角度进行归纳。
第一,聚焦力量整合,强化主体建设。首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凸显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青年党员参与乡村规划建设,以及组织党支部结对共建提升引领水平。其次,加强意识引导。寻甸县探索开展“院坝协商”,把协商会开到群众家、开到田间地头,推动农村普法强基、移风易俗、文明进步。最后,拓展合作渠道。借助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机遇,通过异地培训、高端论坛等方式在多领域为当地培育人才。
第二,着眼内外协同,完善体制机制。首先,以内外协作能效激发乡村内部产业的发展活力。云南省出台了“彩云雁归”“17条措施”“20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吸引劳动力回流。其次,引入外部专业力量提升产业效率。如县委县政府引入知名企业开发文旅项目,将外部支持的“输血”效益转化为内生发展“造血”能力。最后,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如建立村民志愿服务队、社区工作站,切实将民主协商、社区自治、居民赋能等意识融入乡村治理。
第三,强化教育引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主动打破思维惯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出台相关文件推动教育提质增效。其次,丰富育人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健全教师激励、教师培训、教师引育措施,注入外部资源带动本土教育发展,深度发掘教育内生动力。2023年,寻甸县教育逆势上扬,优质生源和升学率均有大幅提升。最后,重视技术赋能,大力提升治理效能。注重信息化全域赋能作用,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精细化管理、乡镇建设等深度融合。
(作者系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