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与现实主义题材的突破

2023-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电视剧《人世间》自播出以来,在CSM全国网的平均收视率、单集最高收视份额等方面均创下了CCTV-1电视剧近年新高,在观众受欢迎度方面更称得上是一部“全家都在追”的国民度超高的大热播剧。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部由现实主义题材改编而大获成功的影视剧,《人世间》并不是由传统影视机构操刀,而是由腾讯影业买下IP版权孵化出的大制作。这一运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昭示出网剧市场中现实主义题材的崛起与现实主义新风向的诞生,也预示着“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逐渐走向汇聚合拢的文艺新趋势。

  不同于传统的以仙侠、悬疑、盗墓、言情等为中心的网剧IP主营模式,《人世间》这一收获了超高收视率与社会关注度的大IP影视剧是改编自现实主义题材的纯文学创作,这一现象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现实主义题材IP的影视化改编所潜藏的巨大能量。而电视剧《人世间》何以迎来现实主义题材IP的春天,则是本文试图重点探讨的问题。此外,在开拍不过一个月之际,迪士尼即已买下该剧的海外版权,也就是说电视剧《人世间》在某种意义上还承担着文化价值输出的使命。因此,国内收视大火与兼顾海外传播的双面性也引导我们去探究现实主义题材IP影视化所可能发挥的社会影响与文化功能。

  “平视”视角与平民史诗

  电视剧《人世间》除了斩获超高收视与话题热度之外,其特殊性还在于它是一个成功吸引全年龄层观众的国民热播剧,深深打动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群体。而《人世间》之所以能够做到老少咸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剧作选择以“平视”视角来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人世间》的导演李路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曾提到,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让人们‘记得’,并没有‘仰视’或者‘俯视’任何人、任何时代,而是以一种‘平视’的视角,心平气和地讲故事,讲那个时代的故事”。

  《人世间》这部大戏里并没有非凡传奇的英雄叙事,而是以一个东北普通工人周志刚一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与人生轨迹为线索,勾勒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50年来国家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图景,有意将人民群众的生活肌理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同构,通过对东北某城市贫民区“光字片”里一群普通老百姓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的讲述与透视,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等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与社会变迁容纳进这部极具日常生活质感的平民史诗中。在这部剧作中,现实与苦难交织,欢乐与伤痛错杂,个人与时代的对话带给了观众极强的情绪感染与精神触动,以至于众多网友调侃自己的追剧经历是“从头哭到尾”,“很多观众说,看完《人世间》后眼睛都亮了,因为泪水把污垢洗干净了”。不过尽管强调平民视野,但《人世间》并不致力于贩卖“苦难”,而是希望通过对历经苦难的中国普通百姓的坚韧生命力与顽强意志力的呈现,打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气质,正如剧中人物周秉坤每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觉得苦吗?自己嚼嚼咽了。”

  与此同时,得益于“平视”视角的选用和建构平民史诗的创作意图,《人世间》的影视化处理很接地气,可以说为各年龄层受众提供了与现实相链接的通道。正如学者张颐武所言:“与作品中人物年龄相似、有相同成长背景的一代人,他们因背景的贴近性、细节的真实性等诸多因素会喜欢看。而年轻一代,尤其是‘90后’、Z世代对知青故事相对陌生,知青一代的生活际遇距离他们已经很远了。正是这种陌生和隔膜让他们有探究的好奇,而且可能会在作品中读懂父辈甚至是祖辈的生活。”事实上,《人世间》不仅为知青一代提供了回忆往昔的契机,也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打造了了解父辈、祖辈创业与生活故事的可能性渠道,这对于化解代际矛盾,增进世代之间的互动沟通都很有益处。也正是基于此,可以说不同代际的观众都能借由《人世间》的现实主义创作品质“各取所需”。

  还原历史现场与紧扣市场风向

  一部好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必须经得住真实性这把衡量标尺的检验。《人世间》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年代大戏,对时代感的还原是其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人世间》中的道具、服装、场景设置无疑都是极具时代感的。用导演李路的话说,剧组力图让“每一件道具、每一件服装,都要讲故事,都要参与表演”。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观众能“一眼‘梦回’那个年代”,增强叙事的真实感与信念感。为此,《人世间》剧组搭了4万平方米的景,光灯线就用了7万米,即便演员身后的挂历这种微小的细节道具布置,采用的都是征集而来的对应年份的老旧物件儿。除此之外,剧组还将“墙皮做了脱落感、风霜感,报纸也要把它做成烟熏过……”而这正符合导演李路的坚持,他认为现实主义剧作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题材选择而在于对真实感的追求。《人世间》在对历史真实细节与时代感的还原上即力求做到让“生活的细节都是毛茸茸”的。

  而对还原时代真实感的高要求保障了电视剧的高品质与诚意度,《人世间》也由此在无形之中与观众建立起了“真实契约”。由于“求真”而令观众倍觉亲切,观众也在还原度较高的影视剧作中获得了追忆往昔的情感宣泄通道。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观众群体经由真实感较强的影视创作也可建立起对过往历史的认同感,甚至有助于增进年轻一代观众对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学习热情与研究兴趣。而且,毋庸讳言的是,比之于仙侠、悬疑、盗墓等传统网剧IP主要定位于年轻化的市场群体,电视剧《人世间》的出现极大地扭转了网剧受众年轻化的市场定位,彰显了面向更广泛年龄层的接受空间。因此,充分掘发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中可能存在的与不同世代受众的情感共鸣,应成为网剧市场发展的新风向。

  而作为一部网剧大IP,《人世间》的成功不可能只依靠整体性的观察视野与社会深描的细致解剖所带来的现实主义冲击力,它从根本上还必须服膺于市场的运行规律,必须基于对剧作市场价值的准确估计与判断。也就是说,现实主义题材剧作的成功不仅要关注时政、关注现实,而且还要立足于观众视角,想观众之所想,洞察观众之所关注。只有准确把握住观众的心理期待,才有可能制造出“大爆”的作品。导演李路谈到他之所以要拍摄这样一部大体量、长时段的年代剧,就是基于对现实的把握与对市场风向的紧扣。因为他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总结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历史上升期与建设成熟期,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取得这样大的成绩,综合国力得到巨大提升,但缺少一部总结历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长时段、大体量的年代巨制来呈现这一切。《人间世》通过对中国社会近50年来的社会发展与起伏变迁的世事人心的呈现,既把握住了时代的情绪,也赢得了观众的共鸣,实现了与观众的情感共振。正是通过对极具真实感的历史现场的还原与市场风向的敏锐把控,《人世间》赢得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重肯定。

  “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

  此外,相较于其他现实主义题材剧作,电视剧《人世间》还扮演着一个“文化输出”大使的重要角色。在电视剧开拍一个月之际,迪士尼就买下了《人世间》海外发行权。这也就意味着,《人世间》的拍摄除了要面向国内观众,同时还要顾及和考虑到国外受众的审美习惯与文化心理需求。导演李路就谈到自己希望借助这部戏的拍摄实现文化输出的自信与宏愿:“文化引进和文化输出是对等的。这些年,我们引进了西方的很多好电影、好电视剧、好音乐,也是做点我们的好作品给外国人看一看的时候了。”这一目标直接影响到《人世间》的拍摄,以至于导演希望“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场戏都要有国际视野,要思考外国观众看了会怎么样。我不怕‘光字片’脏一点、破一点,但你的台词、制作、气质和视野,一定得是拿到任何地方都不掉价、不丢人的”。在这个意义上,《人世间》还携带着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以传播中国文化与价值理念的任务与功能,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则成为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剧作的重中之重。

  《人世间》通过具体丰富的现实生活细节全方位地呈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极具生活气和平民视角的表达方式向外国观众徐徐讲述了一段细腻生动的中国改革开放史。具体来讲,导演李路主要通过“爱的伦理”的展现尝试获得海外观众的情感共鸣。该剧涉及上百个人物,情节关涉天南海北甚至海外多地,在时间与空间的腾挪翻转之间,抻开了巨大的历史容载量,而如果要从中提取核心关键词的话,那么“爱的伦理”的建构无疑是此中关键。无论是周志刚与周秉义、周蓉、周秉坤的父子亲情之爱,还是周秉义与郝冬梅患难与共的坚贞爱情,或是周秉坤与郑娟相濡以沫的长情相守,以及六小君子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友情之爱,无不令人动容。而且在电视剧中百转千回的苦难叙事背后,家人之间、爱人之间、朋友之间最平凡的“爱”与“真情”成为剧中人物立身处世的最大依凭,正如电视剧的主题曲所唱:“平凡的我们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不管人世间多少沧桑变化。”而导演李路正是希望通过超越时代、国别、民族、文化的“爱的伦理”的展现,以获得海外观众的共情与共鸣。

  《人世间》试图以“爱的伦理”打动外国观众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模式无疑极具启发性,为我们借助影视剧打好文化输出牌做了极好的示范。同时,启发我们通过对人类文明共通价值的追求,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在坚守人性之“爱”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社会具体人情、世情、社会发展与精神风貌的展现,获得外部世界对我们民族文化与社会价值理念的理解与认同。

  综上所述,电视剧《人世间》的爆火彰显了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巨大生命力和可能性生长空间,其自觉承担时代使命,通过对时代脉搏与市场风向的紧密把握开启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的春天。在一定意义上,借助现实主义题材剧作发挥“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输出作用,是新时代现实主义文艺应当努力开掘与勇于探索的新方向。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教育中心讲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报纸编辑:李培艳 网络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