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何以西传——《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新书发布暨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会议在沪召开

2023-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8月2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学何以西传——《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新书发布暨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会议在沪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学西渐:汉学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英语传播》《他山之石:汉学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语传播》《归异平衡:英语世界汉学家的中国故事书写》三部著作。

“中学何以西传——《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新书发布暨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学何以西传——《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新书发布暨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大会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的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朱振武介绍编写经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华栋致辞。《杜甫诗歌全集英译》的作者、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学科负责人、上海大学翻译研究出版中心主任赵彦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肖维青,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张曼,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李志强,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耿强,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钱屏匀在新书发布会作专题发言。《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以下简称“三部曲”)责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信艳主持发布会。 

  研究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

  朱振武表示,中国学者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有自己的翻译理论。研究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传播,目的当然是研究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从而让中国的文学文化真正走出去,让中国文学文化翻译的主体逐渐变成我们自己的双语文学文化学者,这样才能保证中国文学文化更加原汁原味地传输出去。

《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的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朱振武介绍编写经历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陈华栋认为,朱振武作为知名的人文学者具备三个非常重要的特性:第一是责任。中国学者,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和责任;第二是激情。一年做十件事容易,难得的是十年做一件事情。朱振武内心始终怀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三是传承。通过各种媒介传播中国文化,朱振武的《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多维地考察中国文学英译与传播的学术巨作。“三部曲”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华栋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赵彦春表示,“三部曲”有着强大的冲击力,是对研究对象概览式的扫描和深入的剖析。《中学西渐》《他山之石》是关于汉学家与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是一幅万里江山图式的全幅画,也将是汉学研究者绕不开的文献。《归异平衡》则是层创逻辑的创造,是对汉学研究的纵深推进。归异平衡这一概念是理论上的深入,它不是简单的归,也不是简单的异,而是“守中”,且在诸多变量中保持平衡,这不仅是西方的黄金切割,更是东方至理的中庸之道。“三部曲”无疑是学界丰硕成果的一个符号,是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他还认为,“三部曲”凝炼了朱振武教授的情怀和格局。朱振武的成就会突破我们的认知框架,让我们重新认知,在更大的维度里探寻其成功的秘诀。

《杜甫诗歌全集英译》的作者、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学科负责人、上海大学翻译研究出版中心主任赵彦春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肖维青紧扣“七夕”主题,以“情缘”为引,提出“三部曲”展现了一群汉学家和中国文学间深深的情缘。她认为,朱振武“信手拈来、皆入化境”的翻译水平体现了他与文学翻译间的情缘,而这150余万字的三部作品更体现了朱振武与中学西传的渊深情缘。她先以“显影剂”为喻,形容“三部曲”对展现中国文学翻译进程中默默无闻的汉学家形象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后又以“鹊桥”为喻,描述“三部曲”对于连接西方汉学家和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联结中国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助力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肖维青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张曼认为,“三部曲”的价值可以用三个“第一”来总结:第一,“三部曲”是第一部梳理近百年西方世界的中国文学翻译史。第二,“三部曲”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多元面貌。它让我们知道中国文学翻译既具有文学性,也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政治性。第三,“三部曲”提出翻译的归异平衡定律,在理论层面阐释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意义和价值。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张曼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耿强提出,“三部曲”以宏大的气魄纵览英语世界汉学家群体的翻译故事,阐发其归异平衡的译艺之道,以及沟通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转换密码。无论从研究的系统性、内容的全面性还是理论的深刻性来说,“三部曲”均有较大突破,值得学界关注、阅读和讨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耿强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李志强表示,在“如何以外语书写中国故事”这样的时代热点话题之下,“三部曲”打破了以往研究著述的个案化与琐碎式,站在更为广阔的宏观视野和历时框架中进行整体化审视。他将这种“整体意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分别是翻译批评文本的“体系化”呈现、翻译研究理论的“概约化”凝练和翻译评点方法的“多维化”运用。李志强认为,“三部曲”不仅高屋建瓴,全方位地廓现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图景,更体现出中国学者的责任和担当,为本土译者在中国故事的对外译介提供了更具价值的全新参考。

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李志强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钱屏匀认为,150余万字的“三部曲”通识与专论兼得,识见与文辞俱佳,非有厚重学养、莹彻识解、博雅视野、馥郁文采不能为之。

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钱屏匀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信艳表示,中学何以西传?短短六个字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无尽的阐释空间。朱振武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答案,用披阅十载、增删无数次的《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责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信艳主持发布会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朱振武在回应学者和读者们关心的系列问题时表示,要想让国外读者了解和接受我国的文学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因为讲故事是世界读者最容易也最愿意接受的沟通方式。毫无疑问,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文明互鉴至关重要,这就是自己这些年将研究重心放在中国文学外译上的重要原因。

  《他山之石》《中学西渐》和《归异平衡》三部著作从名称上来看就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朱振武进一步对“三部曲”的命名给出了解释,他认为,三部正好是三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文化来说,中国文学文化就是他山之石,经过汉学家们的恰当移译,都较好地得到了接受,并成为目标语读者的营养,成了真正的玉。同时,汉学家们的中国文学外译又很好地为我们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镜鉴。“中学西渐”,正是我们这些年来努力的目的。我们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很好地学习了外国特别是西方的文学文化,西学东渐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到了或者说早就到了中学西传的时候了!“归异平衡”正是这些年来汉学家们的努力目标。的确,优秀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平衡,汉学家们就是这样做的,只不过不同的社会语境决定着他们归化或异化的力度和倾向。

  新书发布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一百多名读者来到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和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50多所高校的一千多位学者和青年学子,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本次会议。 

发布会上《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的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朱振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吟诵朱振武的赋诗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囊括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译介重要译者和重要译本

  发布会期间,国内众多著名学者以各种方式对《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发来了书面贺信和感想。

  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教授提到,立足中国文化,使用英语表达,致力国际传播。朱振武教授新书相应时代需求,引领用英语讲述中国教育,填补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教材的空白。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阐释到,在翻译理论研究中,西西互译的实践所总结出的一套翻译理论有学术价值,但要看看到局限性。外译中和中译外,在汉字为中心所构成的翻译实践上,总结出的翻译理论有其特殊价值。朱振武的理论立足于以汉字为中心的翻译实践,尤其是对汉学家的翻译做了系统研究,所提出的归异平衡论就有了自己的理论特色。

  中华译学馆馆长、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教授说到,朱振武教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学者在新的时代的追求。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四点:首先是他的学术目光。一方面使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在世界的其他地域,他在不断地构建自我与他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有拓展性,也有构建性。第二是他对学术的坚守。第三,朱振武教授一直在坚持实践的优良传统。第四是朱振武教授的学术引领力。我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朱振武教授研究成果不断呈现,随着学界不断探索,这种卓越的学术追求、深刻的理论思考和踏实的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学风将进一步得到发扬。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献上贺诗一首: 

  沪上有位振武君

  沪上有位振武君,亦庄亦谐真性情。

  能诗能文又能酒,重学重术重人文。

  东西文化自家事,壬寅三书实可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季进教授表示,“三部曲”的讨论对象从中国古代文学到中国近代文学的英译,从具体篇目来看,几乎囊括了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译介全部的重要译者和重要的译本。朱振武在著作中谈及追踪和研究汉学家的英译历程和翻译理念,也思考其中的一些翻译机制和文化秩序。我也相信这三本书应该是朱振武教授这些年深耕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一个集大成式的呈现,令人期待。

  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首席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黄忠廉说,作者朱振武教授身兼译家与作家,如实讲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多彩故事,既能探明中国故事英译的他律,更能揭示其中的自律,最后或能逼近其间的通律。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洪涛教授认为,可以肯定的是,朱振武教授的这一套著作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重要成果。首先,三部书的整体设计独具匠心,每一本书都包含两大板块,即中国文学和汉学家。这两者之间是对接、对话、互鉴、共存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向的输出和传播。既有西学东渐,又有他山之石。在我看来前者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视角,后者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视角。此外,还有归异平衡这种二合一的视角。如此,三本书之间构成了一种回返往复且逐渐上升,最终相互化和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精髓,是中国文学文化一个理想的归宿。

  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立新教授认为,在当前中外文学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时代,中国的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的学者们必将从自己的专业优势出发,如林语堂所追求的那样,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以世界文学的格局,以比较文学的视野为全球化时代的小说研究,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我们需要像朱振武教授一般既具有中国情怀,又在小说翻译、小说理论和小说文本的研究上成绩斐然的学者。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周领顺认为,选好故事,讲好故事,讲好了中国故事,擎翻译——传播——研究三部神曲,高奏中国,凯旋异域,振武振文。

  世界族裔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外国语文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罗良功表示,作为小说研究专委会创始会长,朱振武教授不仅是欧美小说研究专家,也是非洲小说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不仅是文学研究学者,也是小说翻译家和作家。朱振武跨越创作、翻译、学术三界的文学视野和学术积累,足已为其提供领导小说研究专委会和中国的小说研究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格局和智慧。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姜智芹认为,朱振武教授是成就斐然的翻译家和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专家,他的“三部曲”不仅有重要的理论建树,提出“归异平衡”“相似性”等理论;更有丰富的案例分析,对近50位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翻译实践进行了深度阐释,内容涵盖从古代到现当代的中国小说、诗歌、戏剧、史传文学,是一项学术价值厚重的研究成果,体现了立足中国视角、放眼世界文学的大格局和大视野,对于当下探索中国文学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江苏省翻译协会副会长、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祝平表示,朱振武教授的“汉学家与中国文学英译三部曲”为中国文学外译与传播工作在指导思想、翻译主体选择、内容选择、翻译策略选择、传播效果各方面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三部曲”彼此关联,相互交织,逻辑严密,体系完备,各章节间针黹紧实,实乃中国文学英译之路之“三步曲”,显示出一个中国学者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信情怀以及巨大的学术创新勇气。

  上海大学《自然杂志》副主编方守狮教授献上贺诗一首:

  贺朱振武“壬寅三书”发布

  人文至境在三通,中学西渐志大同。

  他山之石可攻玉,归异平衡以守中。

  朱子壬寅三部曲,金声玉振一文宗。

  中国文化分体用,极致高明道中庸。

  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提出,“三部曲”高度呼应了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国家对外发展战略。三卷本内在机理融通、创作视角彼此呼应,尽管内容宏阔,但却环环相扣,自成一体。此三卷本的特点也恰恰是朱振武教授做学问的特点:中学、西学之间畅游;文学、翻译之间跨界;理论与实践结合;守正与创新辩证融合。朱振武是学外文出身,但中文功底深厚,古文学养融入他的血脉之中。朱振武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其实就是典型的中西文化碰撞、跨文化之旅的结果。正如三卷本的名字“中学西渐”“他山之石”“归异平衡”,体现的正是朱振武的此种以中国视角为立足点,放眼世界的大境界、大视野。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副院长韩子满教授认为,朱振武教授的“三部曲”结合中国具体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情况,从汉学家的翻译理念、翻译选择,甚至汉学家的生平等多角度进行发掘,近乎穷尽式地展现了英语世界主流汉学家英译并传播中国文学的情况,这将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理解。从方法论上讲,这“三部曲”启发我们,译者也是文学传播研究或者翻译传播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各个方面。虽然汉学家只是中国文学走出去链条上的一环,但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连接了几乎所有的利益攸关方,总结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就与不足,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胡安江教授说:朱振武教授横跨各个圈层,从文学圈到翻译圈,再到创作圈;从丹·布朗文化悬疑小说的翻译与研究圈,至非洲文学的研究圈,再至如今出版了三大本成果的汉学研究圈。即便是在汉学研究圈,他也自由地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海外汉学等各个圈层当中进出游走。他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地出入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各个学科等圈层。

  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尚必武表示,朱振武教授十年磨一剑,深耕海外汉学家与中国文学的英译与传播,成就斐然。皇皇巨著《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全面立体地展呈了中国故事在英语世界的讲述与接受,对新时期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与叙事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朱一凡表示,宝剑磨砺,十年辛苦终出鞘。朱振武教授的《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汉学家传译中国文学的全景图,其内容之丰富,涵盖之广博都令人叹为观止,对我们当下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和思考。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英语言文化比较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周敏教授认为,在中国文化、文学如何走出去的研究队伍中,翻译家、文学批评家朱振武一直是标志性的学者之一,先生凡十年之功所撰写的一百五十余万字的《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就是明证。“三部曲”通过历代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引介和研究考察中国文学的出海路径,并总结出中外文化互译的“归异平衡”理论,不仅图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地图的坐标,也描绘了出一幅全球范围内中华文明形态的精美画卷。

  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屈文生教授表示,朱振武教授壬寅三书有两条主线,一是汉学家,二是中国文学作品。“三部曲”有五大关键词,分别是汉学家、中国文学、翻译、传播和书写。以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本旅行为关照对象,作者将研究目光投向70位汉学家对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和书写等重大课题,大开大合,革新了文学翻译史的既有研究范式,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宏观、中观和微观书写的新大门。

  复旦大学翻译学教授陶友兰认为,中学西传,汉学家功不可没。《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对几十位英语世界汉学家进行全面系统考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汉学家路径,也为中国故事的英语书写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朱振武教授孜孜不倦,十年“谱三曲”,为中国文学英译与传播展开了精彩纷呈的汉学家画卷,对增强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伟荣认为,朱振武教授立足中国语境,放眼世界,以专业化视角审视了英语世界汉学家的成败得失,为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朱振武教授而言,这只是出发,而不是终结,我们期待朱振武教授未来为学界贡献更多更出色的相关成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

  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华中农业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覃江华教授表示,汉学家是中国文化外译的主力军之一。朱振武教授的“壬寅三书”顶天立地、史论结合,对汉学家译介中国文化的缘起、标准、理念、策略、贡献与局限进行了系统性、历时性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归异平衡理论,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而且有助于构建中国自主的翻译知识体系,在译界振起一阵清风,尽显中国学派威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全国教授提出,文明互鉴、文化互动、文学互译是亘古绵延的历史命题,也是会通中西的时代旋律。朱振武的新著“壬寅三书”独辟蹊径,以海外汉学家为镜,窥视了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中国故事的传播与书写,以文本个案和译者个案相交织的路径,统摄融和全球史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展现出“细微处藏宏大、宏大中见细微”的学术功力,开启了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的新气象、新视野、新范式。同时,朱振武教授基于三部皇皇巨著建构的“归异平衡”理论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解释力,为中国本土学术理论创新再添盛景。

  北京大学MTI副主任丁林棚说认为,朱振武教授的《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宛如一轴华彩画卷,细腻地勾勒出中国文学的经典画卷。这三部作品,以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反观西方学界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将中国文学的精粹和文化内涵娓娓道来,集中外视角于一身,领古今文化之精妙,借西方汉学家角度,重新发现中华文化之美,重新认识自我。这“三部曲”是跨时空、跨文化的心灵交响曲。借助振武教授的文字,中西学者美美与共,传递中西智慧和情感,促进文明互鉴和交流。这“三部曲”为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学的翻译研究架起了桥梁,当为学界楷模。丁林棚还献上贺诗一首:

  华章传韵

  他山之石发华玉,归异平衡启译心。

  中学西渐传典韵,古风今唱抚牙琴。

  十年投斧文思远。三卷笔耕故事深。

  文化交流千代业,欣闻振武播佳音!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博士研究生李志良提出,各册的绪言、结语、附录、跋等内容在重要性上,毫不逊于正文内容,属于画龙点睛之笔。若无这些内容,整体可能会失色、失趣不少。比如《相似性:文学翻译的审美旨归》《汉学家中国故事英语书写研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让“影子部队”登上前台》等,精研覃思,高屋建瓴,读后唯有感叹,所谓集大成者。

  《少年日报》双语学记团的小记者们也积极参与了互动,朱振武也对他们的提问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解答。针对小记者们提出如何巧妙让西方接受中国故事的问题,朱振武认为,学养丰厚、熟稔双语文学文化才是重中之重。此外,朱振武还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传播中国文化,翻译的使命是繁荣中国文学文化,为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作贡献。最后,朱振武向小记者们传达了期许,希望他们用功用心读书,将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

《少年日报》双语学记团的小记者采访《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的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朱振武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更何况是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与传播进行整体多维的全方位考察。朱振武历经十余载,批阅无数次,耗费大量心血,终铸成“三部曲”。这三卷书见证了这段黄金岁月,这段岁月亦见证了朱振武作为一名中国学者的踽踽独行。“三部曲”的作者朱振武用一首七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诗名曰《壬寅三书叹唏嘘》:

  壬寅三书叹唏嘘

  早岁谁知世事艰,东西纵贯气如山。

  为辟邪说答司马,何曾明志报任安。

  一名荏苒伴昏晓,十载踟蹰迎暑寒。

  沪上今生羁留日,旅人垂泪透重衫。

  朱振武在发布会总结发言时,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嘉宾、学者表示了感谢与祝福,并宣布了活动结束。

           

朱振武在发布会现场为《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读者签名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他山之石》《中学西渐》和《归异平衡》三部著作(《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