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特质与实践路径

2023-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审视互联网,把互联网放到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形成了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网信事业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在攻坚克难中迈出坚实步伐,在开拓创新中取得重大突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

  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属性和根本品格。这不仅体现在这一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也体现在其内涵特质和核心指向上。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新时代条件下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必须从实践出发,从党关于网信工作的方针、政策、路线、纲领入手,充分发挥出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特质,不断探索落实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根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发源于习近平同志早期在地方工作的具体实践。

  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曾提出“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把信息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他认为,不重视信息工作,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要尽快形成耳聪目明的“蛛网型”信息网。1984年,正定县建立信息中心,同年,全县手摇电话升级为程控电话,举办了全省第一个县级“技术信息交易大会”,推出科技项目1500项。信息成了正定经济起飞的助推器。

  到福建、浙江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先后提出建设“数字福建”“数字浙江”,希望以此给地区发展装上信息化的引擎,实现跨越发展。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是我国和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2003年1月在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细化了“数字浙江”的部署要求,提出:“数字浙江是全面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础性工程”,明确:“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应以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数字城市建设为支撑……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处理技术,深度开发经济、社会等各类信息资源”。

  从强调信息工作能够发挥“耳聪目明”的重要功能,到突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从重视信息科技的独特价值,到推进全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不仅全面思考了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问题,并且将这些思考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举措,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在萌发和形成阶段,就已经是来自实践并且部分经受了实践的考验和证明,是经过实践验证过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高度系统把握网络强国建设,针对网络空间在一段时间内曾经存在的“乱象丛生、阵地沦陷、被动挨打的状况”,针对信息化在意识形态、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国家治理、国际治理各个方面对治国理政带来的风险挑战,不断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中央调整优化资源,改组组织机构架构,形成全国“一盘棋”工作格局,全方位部署和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正是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正式形成:在地位作用上,明确网信工作“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在战略目标上,明确指出“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网络攻防实力均衡”的努力方向,并最终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攻防兼备、制网权尽在掌握、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目标”;在原则要求上,明确坚持“创新发展、依法治理、保障安全、兴利除弊、造福人民”这一基本原则;在互联网发展治理上,明确提出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在工作方法上,明确提出“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综合治理”,从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的基本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正式形成,不仅标志着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更是对我们党领导、部署、推进网信工作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它并非是一种纯粹理论化和理想化的“型构”,而是经过实践发展验证过的,其有效性和真理性得到了现实的支撑和保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有着坚实的实践根基,从而使其始终葆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创造魅力。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特质不仅来自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实践性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内在属性。网络和信息化工作本身就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它来自时代的呼唤、对应国家的需求,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实践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中始终占据着极为特殊的重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内涵来自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当前,新技术突破正在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

  技术突破——产业变革——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世界竞争格局演变,网络强国从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网络出发,其落脚点正在这一技术突破所带来的广泛经济社会影响和国际关系重构上,这也是“网络”和“强国”之间的重要逻辑关联。可以说,“网络强国”这一概念本身,就反映了对时代变迁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度关注,囊括了对技术发展与国家兴衰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体现了对全球性经济社会实践的洞察和提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内涵来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逻辑推演,它包含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网络和信息化工作所作出的一系列决策,推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

  这些具体实践体现在党中央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问题。如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组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四五”相关规划等文件。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强化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这些经验和制度安排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核心和重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内涵来自对解决现实问题的不懈求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根本指向,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中,处处可以见到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

  如针对阵地转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新空间,那就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针对网络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针对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正是基于对这些具体的现实问题的求解和探索,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事求是的现实关切和理论勇气。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从实践中来,也必然走向实践,在实践中体现自身的理论品格和思想伟力。探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路径,将这一重要思想更好地转化为现实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总的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在内容建设、网络安全、法治管理和全球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

  在网络内容建设上,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注重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能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要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网信工作立足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等多个领域,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宗教问题等重要议题,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传播积极、正向思想舆论,抵制反对消极、错误的思想舆论,对待原则问题毫不含糊,对待不良言论敢于亮剑,守好了网络舆论阵地,有效占领了网络思想舆论制高点。同时,注重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升网络内容建设,塑造积极向上的互联网文化,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网络空间,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生态。

  在网络安全维护上,着重观念和举措两手抓。在2018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很多是意识问题,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中对网络安全的相关要求,需要观念问题和实际举措两手抓,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作为核心,一方面通过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素养;另一方面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健全国家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突出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各类网络安全风险。

  在网络法治管理上,突出顶层设计和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立健全网络法治建设顶层设计,突出依法管网治网,推进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201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通过,成为我国首部网络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随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9年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2021年发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我国网络法治体系正在不断建设成熟,形成中国特色网络法律体系。此外,网信工作出台专项行动,推动依法治网的落实,由网信部门主导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配合“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剑网”系列专项行动等,针对互联网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长期、常态化执法活动,促进互联网治理良治善治,保证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态。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

  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上,落实中国理念、推广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和构建良好秩序。对于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五点主张”: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在实践中,我国一方面明确提出世界各国携手共治,深化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的愿景;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则主张,搭建合作平台,连续多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形成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和行动倡议、《网络主权: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主动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深度参与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等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多边活动,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网信合作交流,举办APEC数字减贫研讨会、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等等,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实践、活力在实践,深入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要始终把实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之成为更好地推进工作的思想武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彰显其丰富内涵和理论魅力。

  (张垒,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