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3-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开创的现代化道路,蕴含着中国解决现代性难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效地利用和驾驭资本,在激活资本文明面的同时,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政治创造的文明成果,不仅以高远的文明性表征了中国智慧,而且以现实的可行性证明了中国方案。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开创的特色道路、形成的政治智慧、展开的文明特质,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造中贡献给人类文明的现代化新范式。即是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又在本质上以政治的高远、社会的文明、发展的创新和文明的共生,解释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中国的实践智慧。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这为其超越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实现驾驭资本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以先进政党的政治文明重审了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使其以“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实现了对主体力量的全面激活,又在基于中国国情中,以中国自主、中国实践和中国智慧突显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先进的政治文明新形态。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政治的判断力、历史的把握力和文明的预见力直面了“为什么人而现代化”“为什么目的而现代化”等根本性问题,激活了人民在现代化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的政治原则,科学地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又以“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追求始终把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需要、全面发展、现代化作为初心使命。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充分发挥了人民的主体能力。中国式现代化以先进的理论赋予人民这一现代化主体力量以历史的判断力与实践的行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重置了物质生产的逻辑、精神创造的逻辑和政治发展的逻辑,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式真正使“现实的历史的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开创了全新政治文明的现代化。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规划、“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实践,真正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式现代化重新审视政治的基本原则,建构了社会主义的平等和自由原则、富裕与公正的观念,开创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逻辑,直面人的根本需求,在创新性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形成了真正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真正使人们形下的生存体验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上规定,真诚地将人民的利益诉求、生活需求和发展要求具体化为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实践,创造了全面的社会文明新形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人民的生存与生活的现实前提、真切体验与真实追求出发,以人民至上的原则现实地解决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难题,扬弃与消解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诸多局限性与问题。一方面将绝大多数人凝聚成现实的力量;另一方面则能够将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现实化为实践,坚持充分地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路径,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中真正使人民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主体。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置为社会文明核心原则,其立基于“现实的历史的人”的生存体验,是内涵人社会本质、主体特质、个性追求和全面发展的生活需要本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内容和形上本质,使中国式现代化在进行社会文明建设时,以着力促进公平正义、升华人的生存体验为目标,立足于创造与发展,表达为和平共进的现代化。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文明新形态,不仅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文明的民族性,而且以中国人的生存体验从逻辑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文明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现代化的现实语境、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民族复兴的历史趋势作出科学的价值研判,使之成为社会文明的规定性,不仅是对人的现代尊重与历史肯定,也真正回答了事关文明形态与人发展关系的问题。

  践行系统观点的发展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文明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社会发展的全新战略,以系统观念布局了发展的实践,使创造物质财富充裕、精神财富丰满和价值文明丰润的现代化发展更具有文明性与现代性。践行系统观念的发展理念,以历史和辩证的思维来直面现实,以实践和价值统一原则来改造现实,以人类和民族的追求来推进现代文明。

  第一,践行系统观点的发展理念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思考发展、实现发展和坚持发展的思维方式和重要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系统观念来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问题,从思维逻辑的整体上坚持系统论的观念,真诚地面对发展问题的暂时性、发展阶段的过程性、发展目标的引领性与发展成效的总体性。不仅科学地处理了人与自然、整体与部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而且以整体性的意识、协同性的智慧、发展性的态度和环节性的理智,真正形成调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力量。

  第二,践行系统观点的发展理念以协调的发展理念真正使社会整体的发展成为系统工程,深度激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中国式现代化在系统观念指导下统筹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城乡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难题,既是对现实发展难题的唯物主义判定,又是对现实发展可能的系统敞开,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思维的中国创新。

  第三,践行系统观点的发展理念将系统观念提升为思考发展理念的思维方式,从根本改变与建塑着认识、思考和创造现代发展的理论视角、思想方式和实践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发展是全局谋划的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发展是基于社会生活的整体。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在整体性推进中呈现了独特的文明性。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共享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映现出独有实践智慧和文明理念,更表达了在深度全球化时代建构人类文明理念的世界性与人类性。一方面,“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实践智慧与文明智慧统一成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的原则和方法论,使共享理念本身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实践性与价值性。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理念,表达了对文明发展的中国观念,以“命运”作为思考单位,以“与共”作为建构原则,使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建构文明的新路径。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自己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理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基于自己的实践智慧与思想创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现代化经验的珍视和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珍爱,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情境、现实语境与未来憧憬的现代历史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生成的中国方案、走出的中国道路、凝练的中国精神,真正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直面了人类现代历史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内在相连的事实。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以顺应历史潮流和推进文明进步的意识,以现代化实践重建了共享文明发展的哲学思维。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不仅坚持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更以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为目标,在实践中既真实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又真诚地面对国际与人类整体的问题,以“命运与共”的思维方式,超越了西方原发现代性的物化思维考量人类文明的方式,为人类未来的繁荣提供全新的文明理念。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以“走和平发展道路”来实践人类整体发展的文明愿景。面对原发现代化“零和博弈”“赢者通吃”“普遍一致”和“霸权当道”的西方逻辑,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与担当,以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世界历史规律来实践人类文明的愿景,是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理念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愿景。

  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表征人类现代文明真正超越“物的依赖关系”向着人“自由全面发展”迈进。中国式现代化以文明形态的创新与创造推进了这一进程,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文明、践行系统观点的发展理念和创造文明形态的共享理念展开了对人类未来文明形态的描绘。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志强(报纸)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