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建设

2023-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7月26日,山东社科论坛2023——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建设在鲁东大学举行。山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宗杰视频致辞。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蔚蕾,鲁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合亮出席并致辞。 

  本次论坛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鲁东大学、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承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创新传播、时代特征、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深度对话,对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的构建展开了富有洞察力的学术探讨。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两个结合”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新思想引领时代变革,新思想领航新的征程。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守正创新,生动展现出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时代变革的思想伟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良书认为,要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故事。首先,以学术剖析政治,澄清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深度剖析新时代新思想中所包含的深远意蕴。其次,要着眼问题导向,针对性地回应关键问题与重大原则问题,以此揭示人们认识中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原则问题。最后,要坚守人民至上,让人民和党员干部在讲述与听取故事的过程中能得到智慧与启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良书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勇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旨趣和理论特质决定了思想的力度,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当今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要立足于社会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现实根据、社会基础、利益诉求、发展趋向及相互之间的渊源关系等方面进行引领整合与划界批判。从理论传播规律来看,要进行话语建构与感性表达,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勇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会成为强大力量。这就孕育产生了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迫切需求。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教授郝书翠强调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能力,一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二是以强烈使命担当锤炼意志品质,三是在参与媒体实践中练就信息甄别的火眼金睛。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教授郝书翠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全媒体传播体系 

  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研究和回答好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李合亮认为,一方面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实现向大众化、生活化的转变,多采用接地气、口语化的语言,让人民群众听进去、听得懂、记得住,经由与实际结合,变成自觉的理论认识与主动意识;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变化和时代要求,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既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又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优势,促进不同媒介的互补与深度融合,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传播路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润物细无声”。 

鲁东大学校长李合亮致辞。主办方供图。

  短视频技术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重要阵地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建议,一是要将意识形态符号进行审美化、细节化、情感化、生活化的转变,将非典型的符号与典型的意识形态话语结合起来,将“美感”“幽默感”与意识形态话语结合起来。二是短视频的内容建构应当遵循“短而精”的原则。在内容打造上要避免冗长、赘述,尽量在不影响叙述整体性的情况下缩短视频时长,完善单位时间内的话语表达与信息传递。三是强化多模态协同效应,强化音乐作为情感渲染的符号进行使用。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在全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中以往被遮蔽的情绪,在社交媒体时代获得释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正面报道文章的情绪唤起数量与阅读量和点赞量都呈正相关,情绪唤起数量越多,正面报道文章的阅读量和点赞量越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应正确认识情绪在传播过程中的客观性及其对于传播效果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建设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支撑。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程丽红认为,要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体系,以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课程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在多门理论和实践课程当中,实现课程间的融合,突破单一课程设置的局限,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入性。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程丽红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明洋在《从文化到文明:谈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发言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环境下,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融入知识、理论、思想和实践的层次,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印记的独特脉络。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要建构以文化为主线的知识脉络、理论脉络、思想脉络和实践脉络,建构以“文明新形态”为方向的未来图景。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明洋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传播力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新境界的达成提供了深刻的洞察方法和超越性的前瞻视野。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戴元初认为,中国作为全球传播新格局建构的核心推动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重要代表,唤醒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觉,在关涉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鸣和共振,是保证全球传播新格局建构成功的基础条件。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戴元初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景文表示,要加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国际传播的主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国际传播渠道宣传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国际传播阐释力。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景文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琳琳看来,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实现国家形象传播的传统文化表达,推动中国国家形象由“他塑”到“自塑”,才能有效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鲜明时代特征。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琳琳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的学理思考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四个平行论坛,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融媒体传播研究、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研究、学科建设与青年价值观养成路径研究、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 

  第一平行论坛的主题主要聚焦在传播路径探析以及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思考。学者研讨内容涵盖了从意识形态、舆论引导、短视频传播、对外传播,到谣言治理、新媒体矩阵搭建、话语权建构等多个领域,在学者们看来,融媒体平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以内容为基础,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节目风格,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通俗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第二平行论坛的主题聚焦在全媒体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时代化创新发展。重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困境”“对策”“全媒体视域”等关键词的深度讨论。与会者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如“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吸收优秀的思想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将复杂的理论语言化简为人民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并重视党校在全媒体时代下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得到了评议人员的高度认同。 

  第三平行论坛的主题聚焦在学科建设与青年价值观养成路径研究。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困境突破,高校学科教育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下青年价值观养成,对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讨。与会学者认为,在网络生态大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培育面临多重挑战,应于理论、环境、实践三重向度中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第四平行论坛的主题聚焦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建构。与会学者围绕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研究、全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大众化研究、意识形态的国际化传播研究、全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的现代品格、新媒体传播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全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困境与理论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深入解读全媒体时代下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