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蓝图。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有助于更好理解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
第一,健康优先发展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质的颠覆,是对马克思未来社会实质性要求的遵循。
马克思指出:“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资本是不管劳动力的寿命长短的。它唯一关心的是在一个工作日内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以资本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榨取剩余价值的实质。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章中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这里“活的劳动”是人民的健康,是现在;已经积累的劳动是经济增长的成果,是过去。资本主义社会是经济成果支配人的健康,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现在支配过去,经济成果是人民健康的保障,人民健康支配经济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重要使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质的颠覆,是对马克思未来社会实质性要求的遵循。
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超经济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健康扶贫工程累计帮助近千万个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成功摆脱贫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健康幸福的最美底色;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完全颠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观的内在遵循。
第二,健康优先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体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体现。
健康优先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深刻体现,顺应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马克思主义坚持“人”这一要素在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始终将人的解放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人的存在方式处于全面异化的状态。马克思认为,突破这种存在状态,需要对社会进行根本性变革,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含了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行等多方面充分发展的要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承袭,体现了对于人类发展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的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性为内在旨向,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人的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展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健康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的特征,也期盼着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顺应了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期待。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的正确定位,医疗卫生事业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因此,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仍要坚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探索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的医疗服务供给新模式。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确保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核心的医疗服务供给公平可及,非基本、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则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在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健康需求的同时,着力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三,健康优先发展既有经济发展成果的有力支撑,又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为持续改善民生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国际公认的衡量一国人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来看,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由2012年的75岁提高至2021年的78.2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4.5/10万下降至1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0.3‰下降至5.0‰,居民健康水平已位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前列。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我国居民疾病谱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吸烟、膳食不合理、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也较为普遍。当前,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而我国超过50%的慢性疾病负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行为风险进行有效预防。为此,保障人民健康要求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政策体系转变,积极落实以预防为主的大健康管理模式。这就要求贯彻“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理念,由“治疾病”转向“保健康”,由“重治疗”转向“早预防”,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个体健康责任意识,让人民群众少生病、不生病,实现健康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协同发展。
当然,保障人民健康也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首先,健康以人力资本的形式直接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康的体魄是提升人力资本的前提,健康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带动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时间的增长,另一方面跟随健康素质增长的个人学习能力和教育投资回报又驱动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增进了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其次,优化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能够有效降低人们“预防性储蓄”动机,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为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贡献力量。再次,保障人民健康为我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创造重大发展机遇。从过去“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主的大健康管理模式转变,以我国规模巨大的人口优势为依托,把大健康产业培育成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人口规模庞大和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产业发展极具潜力,积极引导培育规模巨大、产业链长、覆盖范围广的大健康产业,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把握新征程中的新使命,就必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刻领会保障人民健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健康根基。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刘颢婧
网络编辑: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