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授勋仪式初探

2023-07-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红色授勋仪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通过颁奖、授勋来奖励表彰先进模范人物的程序化、周期性的典礼活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举行数次授勋仪式,这些仪式以规范化的展演程式和多元的象征符号传递政治信息、反映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起到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营造崇尚先进的社会氛围以及向世界展示党的形象的重要作用。探索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授勋仪式的历史源流,回顾这种仪式变迁的完整轨迹,对新时代深化党史研究,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向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新亮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形成于巩固和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关键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以下称“红军”)的创建为中央苏区成立奠定了基础。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专门设计了“红旗勋章”和“红星奖章”,用于表彰在战争中作出突出贡献和伟大功绩的红军指战员。因此,可以说红军的成立及发展促成了红色授勋仪式的形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组建人民武装力量,在南昌打响了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第一枪。1928年,红军在井冈山正式建立,随后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粉碎国民党“会剿”,建立革命根据地。后来,在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以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依托,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正式开幕。这次大会是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通过制定宪法、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讨论经济政策等举措,为巩固和扩大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基础。

  1931年11月20日,大会闭幕。闭幕前,中国共产党举行了首次红色授勋仪式,领导苏维埃运动的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8人获得勋章。在以后的几年里,中国共产党又举行了几次授勋仪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总体来说,土地革命时期所举行的红色授勋仪式规模都不是很大,并且由于战争等原因,举行仪式的场地布置及仪式程序都较为简单,这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授勋仪式提供了参考。

  二、“红旗勋章”与“红星奖章”

  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授勋仪式所颁授的“红旗勋章”和“红星奖章”均属于战时勋章,两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早期党的活动受到域外尤其是苏俄和苏联的影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授的“红旗勋章”基本上借鉴了苏俄“红旗勋章”的设计思路,但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红旗勋章”与苏俄在1918年9月16日设立的勋章名称一致,大致呈五角星形状,中间呈圆形,正中心是一面旗帜,旗帜的左上角是一把镰刀和一把锤头交叉叠加的图案,旗帜的上方是麦穗,中间是一支枪,下方有齿轮环绕。这些图案都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其中,锤头象征着工人阶级,镰刀和麦穗象征着农民阶级,枪杆象征着红军,勋章会聚了代表工、农、兵的各种元素,寓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勋章章体所铸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也与苏俄红旗勋章相同,这句话最初是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口号,于1847年被正式提出。总体而言,“红旗勋章”的设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的活动深受苏俄及苏联的影响,同时也借勋章来表达中国无产阶级承担的使命是国际性的。

  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嘉奖中国工农红军有功人员,又增设了“红星奖章”。“红星奖章”的设立一定程度上也学习借鉴了苏联的“红星勋章”。1922年,苏联成立后,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30年4月6日设立了“红星勋章”,主要授予为国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与之不同的是,“红星奖章”是授予为苏维埃政权而英勇斗争、并获得特殊功绩的个人。

  另外,与“红旗勋章”不同的是,“红星奖章”共分为三等,1933年7月9日,由项英签发的《关于颁发红星奖章的命令》中指出:“第一,领导全部或一部革命战争之进展而有特殊功绩的;第二,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第三,经常表现英勇坚决的。”

  奖章的种类、级别不同,所使用的材质也有所不同。一等红星奖章为金制,总体上呈十角星芒状,由两个五角星叠合组成,具有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象征意义。奖章中间呈圆形,通径为5.5厘米,正中心为一颗红色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五角星上方从右至左写有“红星”二字,下方写有“章”字,左右两侧有禾穗围绕,象征着农民,图案整体寓意为中国工农红军是党领导下的工农子弟兵。二等红星奖章为银质,整体设计基本与一等红星奖章无差别,其通径为4.8厘米。三等红星奖章为铜制,整体呈膨胀五角星状,勋章内部同样呈圆形,相较于一等、二等红星奖章略小,通径为4.1厘米。一、二、三等红星奖章的背面刻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并标明奖章的等级、颁发日期及编号等。

  三、推动党的政治目标与任务的实现

  “量能处位,计功受爵。”土地革命时期的历次授勋仪式, 承载的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需要的革命新伦理观念,是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凝聚革命政治力量、增进革命价值观认同的象征活动, 起到了塑造和传播政治形象、增进政治认同和进行政治动员,从而推动党的政治目标与任务实现的重要作用。

  推动了党内先进典型的树立,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土地革命时期表彰授勋的模范典型,不仅是重要的政治力量,也是鲜活的宣传素材,他们在坚定党的政治立场、维护党的政治原则和落实党的政治路线等方面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推动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苏维埃政府通过报刊宣传,组织剧社,派出宣传队,利用歌谣、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与载体传播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推动了广大党员践行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家园,有利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加强。

  营造了革命根据地见贤思齐、崇尚英雄和争做先锋的良好风气。土地革命时期党通过授勋表彰了在革命斗争、劳动生产等领域的英雄,让革命根据地的老百姓逐渐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心中装有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先进组织,不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崇敬和信任,也缩短了党和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一历史阶段,党通过正向激励、主动引导、积极动员的形式柔性教育民众英雄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破除了封建旧风气、旧习俗,不断营造出学习典型、争做先锋的社会氛围,塑造了党的良好形象,加强了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

  起到了政治动员、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历次授勋仪式涌现出的一大批战斗英雄的先进事迹激励着革命根据地的广大民众积极响应党的政治号召,主动参与革命队伍,推动了党和苏维埃政府扩大红军运动的大力开展,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同时,通过授勋表彰也进一步加强了党与红军及其家属间的政治联系,进一步消除了前线红军的后顾之忧,在社会上营造了参军光荣、军属光荣的良好氛围。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创建、巩固和捍卫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和政治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红色礼仪源流研究”(项目号:22&ZD2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