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仪式塑造政党形象的符号呈现

2023-07-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形象塑造意义重大。探析政治仪式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并推进民众对政党的政治认同,对于当下科学运用各种红色礼仪资源推进中共政党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中国1949年—1956年这个特定的时空情境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生国家的执政党,其领导、组织的阅兵仪式承载着党的执政理念、政党文化和价值追求。高频率的阅兵式为各种政治符号的展演提供了稳定的舞台剧场,也为政党形象的塑造和构建提供了丰富的象征载体。具体而言,这些政治符号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行为符号。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和举止来输送和传达信息。阅兵仪式中参与者的行为姿态往往遵循着严格的程式,如检阅和受阅。1949年—1953年的阅兵仪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1954年—1956年,国庆阅兵首长均由彭德怀同志担任。在阅兵式中,领袖乘坐检阅车,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依次检阅部队。首长向士兵挥手致意、行注目礼、宣读命令等政治行为,是一种政治领袖与士兵之间的双向互动,在这种互动当中,民主、亲和的政党形象便被充分彰显。与此同时,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历次阅兵,都极其重视对受阅部队细节的掌控。开国大典阅兵从7月底便开始对受阅部队进行训练,队列的行进速度要求精确至秒,每门礼炮发射炮弹的速度精确至每分钟15发。队员的每个动作,行进的每个环节重复训练了几千次、几万次。部队的外形、动作和队列所呈现出来的强大执行力,有效地证明了“党指挥枪”的效度之高,党的良好作风、气概和品质通过气撼山河的部队有形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二是器物符号。以可视化的物质实体形式象征意指内涵,如武器装备、国旗、领导人服装等。武器装备是阅兵仪式中重点展示的器物,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受阅的大炮有“美国造的十五公分口径和十公分五口径的榴弹炮,三七高射炮;也有日本造的九零野炮,三八野炮,七五高射炮”,牵引汽车则出自美国最大的司多白克摩托厂。“战队车,则包括美造坦克、日造坦克、美国装甲汽车等。”这些受阅的武器装备产自24个国家的98个工厂,“万国式”的武器装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经过无数次浴血奋战的战果,塑造了勇于革命、善于革命的政党形象。1953年“卡秋莎”在阅兵仪式上闪亮登场,这是苏联在1933年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种多管自行火箭炮BM-13。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武器装备深受苏军影响,甚至不少武器装备是从苏联直接引进的。1954年参加阅兵仪式的武器装备基本是苏联制造的。仅经过两年发展,1956年国产武器装备已经在受阅装备中占大比。国产解放牌汽车、国产大炮、国产喷气式飞机,充分彰显出人民军队在党的带领下所取得的机械化、技术化、现代化的飞跃式进步。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国产化和现代化这两大技术性发展,宣示着党开展经济建设与领导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是彰显中国共产党建设型政党形象的重要器物符号。

  三是声音符号。包括“人声”和“器声”两大类。阅兵仪式上国家领导人的发言作为“仪式的灵魂所在”,体现着仪式的主题和主旨,也为社会大众了解政党的执政理念、价值追求和政党文化提供了窗口。如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援助之下,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为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争取人民的权利,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得以消灭反动军队,推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高度肯定了人民解放军作为执行党的政策的军事机器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突出表现了党领导下的军队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来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目标,从侧面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为民”的政党形象。与以演讲方式呈现的声音符号相异,阅兵仪式上领导与军民互动的“人声”则是以隐喻的方式传递政治信息的。与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上的问候对话相比,1955年国庆阅兵仪式上的问候对话中增加了对党的祝语,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能力得到人民充分认可。除此之外,阅兵仪式上还会利用“器声”来唤醒集体记忆和营造情绪氛围,从而辅助政治信息的传递。开国大典上鸣放的28响礼炮,“就是代表着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历程”。阅兵仪式上演奏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老百姓》《保卫胜利果实》等刚健豪迈的军乐彰显出人民解放军的雄壮豪迈,通过极具感染力的乐声充分调动仪式参与者的政治想象,勾画出一幅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勇拼搏的历史图景,在激扬澎湃的军乐烘托之下,“革命”与“为民”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便在民众眼里变得清晰可见。

  1949年—1956年间,新中国每年均举行一次阅兵,阅兵仪式在这一期间高频率、有规律地出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中,构建起一个庞大且蔚为壮观的符号象征体系。作为红色礼仪体系中的重要分支,阅兵仪式的符号呈现、传播方式和影响范畴并非静态固化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动态演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利用包括阅兵仪式在内的各种红色礼仪资源,推进红色礼仪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创造出更富感染力和冲击力的仪式符号,运用网络媒体与人工智能变革仪式符号的传播方式,增强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认可与政治认同,值得未来在跨学科领域中作进一步思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红色礼仪源流研究”(项目号:22&ZD2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