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会通融合推动历史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

——第15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开幕

2023-07-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全球化时代,历史学的大视野观照、长时段把握和问题化导向,正在推动中国史、世界史与考古学学科的会通融合。面向新时代,我们需要具有世界视野的中国史研究,也更加需要体现中国影响和因素、渗透中国关切和情怀的世界史研究。7月15日,第15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开幕。论坛邀请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的八位名家开坛设讲,通过历史学科前沿知识、前沿理论和前沿动态,融通跨学科思维,加强中外史学界多学科的多维对话与交流,推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炼出新主题、新观念和新方法,推动历史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青年教师与博士等近百人参加论坛。

  历史学科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陕西师范大学的历史学科渊源悠久且根基深厚,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史学界的学术重镇。在“自由、自信、自尊、自强”以及“笃学、求真、明独、包容”的学术与办学理念指引下,依托周秦汉唐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独特地域优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取得了为国内外所瞩目的学术成就。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祖培在致辞中表示,历史学是陕西师范大学最具传统优势的学科之一,在办学历史中涌现出史念海、黄永年、斯维至、朱本源等成就斐然的专家,为学校历史学科树立了杰出的风范,开创了优秀的学术传统。当前学校确立了“四维驱动”的发展战略,全力推动中国史学科一流学科建设,历史学科也将因此取得更大进步。杨祖培希望,与会学者可以借此论坛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共同促进历史学科高质量发展。

  “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作为教育部批准立项、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至今已举办14届,在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袁宁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如何从高等教育大省转型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强省,是陕西省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也是谱写教育强国陕西模式的题中之义。希望与会学者以论坛的举办为契机,积极探索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路径、新模式,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引领并推动全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秉忠介绍,“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项目面向全国高校历史学科相关的青年教师和博士,尤其重视作为中西部历史学的青年才俊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以聘请国内外历史学领域知名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旨在精心打造反映历史学科前沿新知识、新成果、新动态的精品课程,推动国内各历史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树立新观念、确定新目标、明确新思路、探索新途径,不断深化历史学科研究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把历史学科研究生创新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当日上午,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侯建新以《英格兰王权与地权》为题开坛,历史学家、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赵世超主持论坛。

  文明的比较研究是充分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进一步繁荣发展和复兴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开展中外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从源头上对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且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其他古代文明的精华,并从中汲取有益养分。在研究生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贯通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的学科视野、资料获取与问题意识的能力?在持续四天的论坛中,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义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付成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伟然,南开大学杰出教授王利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讲座教授曹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内陆欧亚学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研究员李锦绣,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亚夫等八位专家将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开坛设讲。历史学的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学者汇聚一堂,打破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的学科壁垒,促进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的融通,从而推动历史学学术研究及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

  论坛由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和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陕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