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是开展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和重要力量。做好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工作对于我国积极推进多边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持续扩大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国际组织人才的自身特性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是一项长远、系统而又特殊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同。这是由国际组织人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国际组织人才概念具有复合性。与国际组织人才相关的概念有国际公务员、国际职员、国际化人才、全球化人才、全球治理人才、涉外人才、国际事务人才等。对国际组织人才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一方面不能过于狭窄,即把国际组织人才仅仅理解为到国际组织任职,成为国际职员或国际公务员;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宽泛,即国际组织人才不能等同于国际化人才。
其次,国际组织人才类型具有多样性。国际组织人才既包括在国际组织工作的官员和职员,即国际公务员,还包括为国际组织履行使命的人员(如联合国维和人员)、在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工作的人员、国际组织后备人才、中国政府派驻国际组织的人员、国际组织的志愿者和实习生、从国际组织离职和退休的人员等。
最后,国际组织人才素质具有综合性。国际组织人才一般应具备四种基本素质,即政治素质(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沟通能力(语言沟通和跨文化沟通)和其他素质(如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考察和评估国际组织人才素质的核心概念是全球胜任力。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全球胜任力可以分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个维度。
发挥三方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形成“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合力的培养模式。
政府在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立并实施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和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组织联合国机构宣讲咨询活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多个部委和省市开展国际职员后备人才培训,建立国际组织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教育部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包括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与人社部联合举办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全国高校巡讲等。高校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主力和主要阵地。多所高校已成立国际组织学院、研究院和研究中心,设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本科专业,以及与国际组织相关的硕士专业和博士专业方向。许多高校建立了国际组织的实验室和创新班,以及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和基地。一些高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很有特色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高校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方面的学生社团经常发布国际组织实习信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工作(上海)高校联盟等工作机制则为高校分享交流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信息和经验提供了平台。
社会各界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企业、智库、民间团体和国际组织退休官/职员是推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力量。企业通过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提升自身的品牌和形象。同时,国际组织人才也是企业国际化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来源。智库对多边主义、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等问题的研究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有利于提高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许多民间团体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和帮助。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建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交流分享平台和合作协同机制,编写“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年度报告”,研发国际胜任力课程体系,并提供咨询、指导和培训等服务。此外,许多从国际组织离职和退休的官员和职员,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经验、资源和优势,通过出版书籍、演讲授课、发表文章等方式,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拓展培养渠道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的渠道和方法上有待改进和加强。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潜力和社会参与度。与政府和高校大力推动相比,社会力量的投入和发挥的作用仍然不足。如何引导更多的企业以更多的资源投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事业,如何让智库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如何利用民间组织的各种资源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服务,如何更好地发挥从国际组织离职和退休的官员和职员的作用,从而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过程中与政府和高校形成更加平衡和协同的关系,是今后的一个努力方向。
二是重视国际组织志愿服务的作用。除了实习,从事志愿服务也是拓展全球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培养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渠道。成立于1970年、总部位于德国波恩的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是联合国系统内最大的直接向130多个发展中国家输送各种行业专业技术志愿人员的组织。联合国系统外的许多国际组织以及大量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从2019年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选派中国青年志愿者赴世界各地的联合国机构特别是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开展国际志愿服务。未来可进一步扩大规模并加强宣传力度。
三是开展多样化的模拟国际组织活动。模拟联合国活动在我国得到普及并广受欢迎,已成为大中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激发学习潜能、培养领导能力的重要方式。除了模拟联合国,还可以开展更多的模拟国际组织活动,如模拟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组织、二十国集团,以及模拟国际法庭等。这种多样化的模拟国际组织活动有助于学生增进对地区性和专业性国际组织的了解,并增加不同专业学生参与的选择性。
四是加强初级专业人员(JPO)和青年专业人员项目(YPP)的培养选派工作。JPO和YPP是我国公民到国际组织任职最稳定、最机制化和最正式的途径。随着我国对国际组织支持力度的增强,通过JPO项目成为国际组织职员的人数将逐步增加。未来可以适当扩大JPO选拔的范围,增加透明度和竞争性,让更多优秀的社会青年有机会参与选拔。同时,加强对JPO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他们在任职期满后争取继续为国际组织工作。中国是联合国职员公平地域代表性不足的成员国,自2013年开始举行YPP考试,为许多中国青年圆梦国际公务员提供了机会。未来,除了联合国的YPP,还可以争取更多其他国际组织的YPP名额。
五是拓宽赴国际组织实习和任职的渠道。除了政府和学校提供的正式和官方渠道,智库、民间社团、前国际公务员等也有很多人脉和资源,可以为实习和任职提供指导、服务和帮助。国际组织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实习和任职不仅限于联合国等全球性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大量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也可以实现拓展全球视野、服务世界人民的目标和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国际组织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20AZD09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