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和推送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校加强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总体上成效明显。笔者认为,在促进政府间国际组织人才布局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在国际非政府组织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布局。
重视全球政治网络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总体来看,尽管发达国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非常重视发挥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近年来,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与公共外交中的话语权不断上升,体现出数量多、影响范围大、活动领域广等特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世界政治网络结构的视角来看待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探究国际组织对国家政策的强大影响以及世界政治本身的网络结构。贝克费尔德(Jason Beckfield)和李雪的研究发现,各国在拥有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成员数量上的不平等情况可以用世界体系位置和收入不平等来解释;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成员的数量也反映了其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即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力。总体而言,当前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总体分布图景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增长性发展态势。
重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七大角色。传统而言,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世界政治中扮演着五种主要角色。一是作为民主化代表,被视作公民在全球公共空间中行动表达的综合体,提高公民参与和政策发言权。二是作为私有化途径,其最大优势在于“私有”性质以及与政府的区别,可以与企业有效合作,也可以与政府签约以提供服务,具有作为“私有化”组织的灵活性。三是作为发展型动力,国际非政府组织是双边、多边和私人捐助体的延伸,是国际发展领域的行为主体和重要动力。四是作为社会转型的向导,是寻求挑战正统政策与观念的工具,以价值导向为轴,以寻求在全球和本地开展工作,得以在更广泛的网络中推动社会转型。五是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支柱,是国际公益慈善捐赠体系中的关键角色,在各类全球性公益性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在全球合作面临挑战、知识和技术更显重要的新时代,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另外两大角色也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显示度和重要性。
一是作为知识型权威。国际非政府组织具有国际性专业网络,以知识为关键资源,以议题设置和话语表达为手段,集合专家学者力量,获得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二是作为产业协调者。国际非政府组织因其自身具有非营利性,加之处于利益冲突的边缘,往往能作为产业间的黏合剂和协调者:科学指导生产、提供市场准入证明、会员联盟等,并经由组织的伙伴关系贯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此推动产业有序或者按一定规则发展。
重视在全球非政府组织领域的布局。在国际非政府组织勃兴、世界社会兴起的背景下,如何在国际非政府组织领域培养和布局更多的人才,是推进、深化和拓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必要之举。
第一,将国际非政府组织纳入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视域。当前,我国高校和机构在推送实习和就业机会时,主要为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多为政府间组织,缺乏对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本土组织的关注。长期来看,这将面临结构性问题,导致国际非政府组织领域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因此,要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平台、就业推送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建设,重视我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相关工作,重视对重要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其运作逻辑的研究和观察。
第二,将培养目标聚焦三类紧缺人才。一是服务于我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或曰社会组织“走出去”的人才。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2023年最新数据,获得联合国“咨商地位”的社会组织有6344家,中国有97家,占比仅为1.5%。同时,具有强咨商能力的社会组织极其匮乏,其中面临严重的人才短板。二是服务于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有影响力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人才。国际非政府组织兼具国际性与社会性,在运作机制上又区别于政府和企业,因此对人才的复合型、独特性、个性化要求更高。三是能够设立并运作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领导型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有效布局,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增强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三,将国际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作为人才实习实践的重要平台,将人才培养与推动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和“走出去”有机融合。重点关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议题、运转、宣传策略、公共关系。当前,无论是重要国际议题的参与度、筹资与对外拓展能力,还是国际协商协调能力,均是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而有效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的建构,将有助于人才培养和社会组织国际化双目标的实现。同时,高校开设的经济类、政治学、社会学课程与实践,也应加强国际化,鼓励国际组织人才投身于我国社会组织“走出去”建设之中。
第四,构建有效的旋转机制,激励优秀人才在不同领域流动。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其中的领导型或者骨干型人才加入非政府组织,同时实现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旋转门”机制,将对人才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当前,无论是在联合国系统,还是在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我国仍面临人才匮乏、后备力量不足、员额空缺的现状,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中补足非政府组织领域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加强研究和布局,任重道远。
(作者系浙江(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