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讲理】在精准引领青年精神文化需求中铸魂育人

2023-06-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的扣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是青年坚定文化自信、提升精神风貌、增强使命担当的内在需要。这表明,以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引领青年精神文化需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青年实现全面发展、成就出彩人生的自我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精准引领青年精神文化需求存在高度契合

  引领精神文化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人的存在总是有赖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需求的满足。这要求社会既要从物质文化层面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求,也要从精神文化层面满足人丰富精神世界的需求,不断实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受教育者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这表明,引领精神文化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是青年实现全面发展的自我需要。人既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地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充分发展。精神的充盈、精神世界的建构当然离不开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青年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具活力、最有激情、最富朝气的群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以高品质的精神文化内容为依托,不断满足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青年提升精神风貌,自信自强,奋发有为,这是青年实现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需要。

  精准引领青年精神文化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精准地作用于青年的思想发展、精神塑造,有助于推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这一过程中,精准引领青年精神文化需求,是在引领中满足、在满足中引领,促进青年在积极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中扣好“人生的扣子”,涵养文化自信,提升精神风貌,增强精神力量,从而为青年成长成才、担负时代使命打底塑形、夯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精准把握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特征与现实困境

  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我国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体上积极向上,彰显出鲜明特征。一是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群体,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点多面广,纷繁多样,而且极具个性化的特点。二是注重以积极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自我。在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中,青年显示出积极向上的态势,他们崇尚精神消费的质感、精神生活的充实、精神世界的充盈,他们能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探寻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提升自我,以充满斗志的昂扬心态书写着自己的青春华章。三是在自我体验中感悟精神文化消费变迁。在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与追求中,青年更注重自我的感受,倾听内心的声音,不盲从于他人的观感,敢于表达自我态度。在各类文化消费场景中,以亲自打卡的方式来体验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新时尚。四是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广大青年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消费中越来越注重自我的精神收获,追求更有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获得感与幸福感。

  当前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面临着现实困境。一是个体发展困扰导致精神迷茫时有发生。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困扰、情感困惑等现实问题使得青年群体面临着迷茫和无助。二是网络化生存境遇中精神孤独较为明显。互联网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空间得到极大的延伸与拓展,人们的精神交往更加频繁与广泛。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使当代青年疏离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一些年轻人出现社恐症状,甚至是精神的孤独无助。三是快节奏生活环境中精神内耗比较普遍。“精神内耗”通常指人们在面对学习、生活与工作压力时,因为过度的紧张焦虑而导致心理上的损耗,继而产生主观感受上的疲惫感。处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部分青年人变得越来越焦虑,在“内卷”与“躺平”中纠结不已。四是复杂化社会舆论中价值选择困难增多。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社会舆论声音多元多样,众声喧哗的舆论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年群体价值选择的困难性及精神世界的困惑感。

  三、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引领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的实践路径

  当前,精准引领青年精神文化需求亟待从多方面入手,协同推进: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并充分整合“大思政课”资源,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供给高品质精神文化内容,做到促进青年文化需求和增强青年精神力量相统一;以人工智能促进引领方法迭代,使青年在主体式体验中提升精神文化品位;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青年精神文化引领活动的科学衔接与持续开展。

  一是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在心灵契合中引领青年的精神发展。思政课是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依托,因此要切实发挥思政课在引领青年精神文化需求中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立德树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青年崇德向善,主动追求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思政课教学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道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注重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说服力,在与学生心理契合中实现对学生思想与精神的科学引领。

  二是善用“大思政课”,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解答青年的精神之问。社会大课堂有着丰富而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素材,要善用这些接地气、冒热气的教学资源来解惑青年之问,引导他们在正确认识现实问题中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青年人的阅历有限,他们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尚不深入、尚未定型,在面对现实选择时易出现思想困惑与精神迷茫。我们不仅要用思政小课堂为青年系统讲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科学理论,还要用好社会大课堂,引领青年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解答“青春之问”,感悟人生的真谛,实现精神文化层面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打造经典文化品牌,使青年在优质文化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仍是最根本的依托。要打造高品质文化品牌活动,满足青年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引导青年增强精神力量,做到促进青年文化需求和增强青年精神力量相统一。只有满足青年学生精神文化发展的需要,才能激活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为青年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资源,营造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文化氛围,引领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推出,受到大众广泛好评。通过优秀的文化作品满足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回应青年的美好生活向往,提升青年的文化自信,引导青年的价值取向,激发广大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是依托信息技术,在沉浸式场景中引领青年自主提升精神文化品位。在精神文化消费中,当下的青年人已不再满足于他人言说的视角,也不盲从于别人的经验与看法,他们更注重自我的内心感受与亲身体验,更愿意以第一视角、局中人的身份去领略文化的魅力与精神的愉悦。近年来,“沉浸式”“打卡式”等文化消费模式成为年轻人分享精神文化资讯、收获朋友圈点赞、享受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此方面,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代表的人工智能已大显身手,释放出了强大动能。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人工智能可全方位链接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打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的精神文化场景,为青年亲身体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场域,有助于青年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收获,进而不断提升其精神文化品位。

  五是推进一体化建设,形成青年精神文化需求引领的一体化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引领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的价值取向。在青年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遵循这一价值取向一体化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工作同样需要按照一体化的要求协同推进,引导广大青年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地追求高品质精神文化,提升精神文化境界,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遵循青年心理发展规律,遵循青年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与接受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精神文化引领,实现教育引导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就思政课教学而言,要共建大中小学协同育人平台,打造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共同体,实现教学目标的贯通、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管理的联动,促进青年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式高质量发展。还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共同回应引领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得到精神文化的滋养,不断增强精神文化层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深度学习——研究阐释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预立项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引领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操菊华,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